在《1%法则》中,作者汤姆·康奈兰用小说手法来讲述一些道理。我对于《1%法则》的第一印象并不算好,因为个人成长类型的书,我更喜欢那种比较直接且简洁的,比如《微习惯》和《结构化拖延法》。
不过,我对什么是“1%法则”比较感兴趣,还是快速翻看了一下,结果看到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就决定从头开始读一读,最终发现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1%法则》是一本不错的书,而且与我关注的一些问题很相关,给了我许多的启发。
1、“优秀和卓越的差距仅为1%”
机缘巧合,主人公肯与儿子的足球教练吉姆在一次足球比赛后,开始了一段深入的交谈,这段交谈彻底改变了肯的生活与工作。
肯请教吉姆做了什么,使得足球队在一年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吉姆自己也有很大的变化。
于是,吉姆借机跟肯讲述自己发现的“1%法则”:
我还记得2006年的冬奥会是在都灵举办的,那时候我在电视前看男子速降滑雪比赛,内心无比兴奋,因为都灵离我们非常近。于是我回放,查看了一下比赛结果。肯,第一名和第四名的差距——金牌和没有奖牌的差距——仅仅是1.08秒,或者说是0.9%。
这些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找了一些能够客观计算速度、距离、重量的奥林匹克竞赛结果。我投入所有精力来计算到底是什么因素让那些奖牌获得者脱颖而出。当然,我的妻子差点儿被我给逼疯了,直到我把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拿给她看。我的妻子是一名教师,她觉得自己知晓关于衡量人们是否优秀的一切事情。然而,我的发现也让她大吃一惊。
肯,不论是游泳还是田径比赛,只要是你说得上来的,其金牌获得者和第四名的平均差距在1%之间……基本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如果取平均数,优秀和卓越的差距仅为1%……
我明白,无论我做什么,我们的球队都不可能与其他球队拉开100%的差距。那么能否拉开1%的差距呢?在数百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做到优秀1%……
探索‘1%法则’的秘密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的全新世界。想想看:我开始训练孩子们在很多方面比以前优秀1%,比如体育精神、团队合作、交流、毅力、基本的控球技术,以及其他的生活技能——我想,今天的结果证明,这一切确实有效。
想象一下,对于你我,对于愿意提升自我的人,‘1%法则’能起到什么作用?哪怕仅仅提升1%而已……
我坚定地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变成伟大的人物,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2、“每天进步一点点”
吉姆的1%法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它似乎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之类的大道理?而且,顶级运动员之间1%的差距似乎不能够引出我们应该追求提升1%的努力。
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建议是非常明智的,我以前也听到过,可惜我遗忘了。刚到清华读研究生的时候,我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深受启发,做了大量笔记。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总结了自己成功的各种经验,其中就有“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之所以并不器重才子,是因为才子往往倾向于今日等闲视之。才子自恃才高可以预测未来,就不由得厌恶像乌龟那样缓慢地度过一天,希望像脱兔似地走捷径。但是,过于急功近利往往容易在意料不到之处翻跟斗。
迄今为止,众多优秀且聪明的人才进入了京瓷公司,也正是这些人才,以为公司没有前途而辞职。所以,留下来的都是不太聪明、平凡的、无跳槽才能的愚钝的人才。但是,这些愚钝的人才在十年、二十年后都晋升为各部门的干部或是领导。这样的事例多不胜举。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像他们这样平凡的人变成了非凡的人才呢?是孜孜不倦、默默努力的力量,亦即脚踏实地度过每一天的力量,是坚持积累每一天的力量,或者说是坚持使平凡变非凡。
不选择轻松的近路,而是一步一步、一天一天拼命、认真、踏实地积累。变梦想为现实,成就心中理想的,正是这些非凡的凡人。
我所说的坚持很重要,并不意味着坚持是“相同的重复”。坚持和重复是两码事。不是漫不经心地重复昨日,而是明天比今天,后天比明天,必须前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与改善。这样的“创意精神”能够加快靠近成功的速度。
也许因为我是做技术出身的,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养成了一种经常扪心自问的习惯:“这样行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即使对待一件琐事也有很多发挥创意精神的余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扫地,从各个角度思考如何做才是更快更干净的方法,把一直以来所用的扫帚换成拖把怎么样呢?或者向上司申请若干费用,买一台吸尘器如何等等。另外,在打扫的顺序和做法上也有工夫可做。这样就能把事情做得更漂亮、更有成效一些。
对于细小的事情,想方设法进行改良的人和没有这样做的人,从长远地看,将产生惊人的差距。就拿扫地这个事例来讲,每天反复琢磨如何扫得更干净,更快捷的人也许会独自成立承包清洁的公司并担任部经理。与此相对,得过且过懒得想办法的人一定依然每天继续扫地工作。
在昨日努力的基础上再稍加改良,今日要比昨日有进步,即使只有一小步。这种从不懈怠、坚持到底的态度,将终会与他人拉开巨大的差距。决不走同一条路,是走向成功的秘诀。
3、“小决心比大决心的效果更好”
“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关键在于坚持,但是,坚持不是“相同的重复”,而是一直追求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与改善。稻盛和夫认为如此坚持不懈,终将会与他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在《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中,斯蒂芬·盖斯让我们思考以下事实:
1.如果没有产出什么结果,再大的决心也毫无价值。比如,我可以“说”我要每天锻炼两小时,可根本就没这么做,决心再大也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脱离行动的决心反而会有损自信。
2.研究表明: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这两点虽然道理浅显,却揭示了很多人难以改变的原因。他们雄心勃勃,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为求改变而勉强自己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就是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斯蒂芬·盖斯认为以上两点虽然道理浅显,却揭示了很多人难以改变的原因。他们雄心勃勃,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为求改变而勉强自己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这就是欲望和能力不匹配。
他接着让我们考虑下面两个事实:
1.哪怕是一点点行动,也比毫不作为强无数倍(在数学意义上如此,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
2.相比某一天做很多事,每天做一点儿事的影响力会更大。能大多少?答案是惊人的。因为每天完成一点儿事,积累起来就形成了一辈子的固定习惯。很快,你将看到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接下来,斯蒂芬·盖斯给出了《微习惯》的核心结论:小决心比大决心的效果更好。
4、“一个俯卧撑”
斯蒂芬·盖斯回忆说:
这本书的问世,源自于我在2012年12月28日做的1个俯卧撑。就是因为这个俯卧撑,我现在能一口气做16个俯卧撑了,身材也练好了。因为这个俯卧撑,我每天都忙着读书和写作。正是从这个俯卧撑开始,我的人生开始出现了美妙的变化。
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打好的基础之上。追根溯源,你会发现一切都始于那一小步。如果没有这个俯卧撑,现在我还要拼命激励自己健身,纠结怎么坚持阅读和写作。这个俯卧撑启发我找到了新策略,让我受益颇丰。
整个2013年,我继续要求自己每天完成1个俯卧撑,当然,我通常会多做几个。可有一天,直到进了被窝我才想起这件事,于是我翻过身来,趴下,在床上完成了1个俯卧撑。想到最后一秒才完成这项每日目标,我大笑起来。这件事听起来可能意义不大,但是轻松成功并能保持成功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之后,我会看到它对我的成功有多么重要。
我注意到了两件事。第一,虽然只是每天做几个俯卧撑,但这种行为的确能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你的感受。我的身体更结实了,肌肉也练出来了。第二,我意识到锻炼正在变成惯性。即使是面对这么微不足道的挑战,我每天也都在做了不起的事情。定期锻炼变得越来越简单。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正能量经历,我特别想知道有没有哪种科学原理能告诉我,为什么超小的步骤反而会比更大的目标对我更有效。
从6月下旬开始,我实现了从家到健身房的跨越。从那时起,我已经练出了一些肌肉。9月20日,我意识到了这个秘方在其他生活领域内的潜力,比如阅读和写作。从那天开始,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身材保持得很好,我自己都感觉很神奇……如果你在健身和学习这样的关键领域投入了不少时间精力,那么你在其他领域可能也会这么做。
5、微步骤: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
斯蒂芬·盖斯将这套新策略命名为微习惯: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上就是它经过大幅缩减的版本——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成每天1个,把“每天写3000字”缩减成每天写50字,把“始终保持积极思考”缩减成每天想两件好事,把“像企业家一样创新”缩减成每天想出两个点子(跟其他有企业家风范的行为对比,这一点容易得多)。
微习惯体系的基础在于“微步骤”,那些“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把事情分成小步来做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是为什么它效果显著?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然,微步骤的概念因人而异,你的一小步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巨大的跨越。“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这种称法把它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如果和你的能力上限相比,一个步骤简单得让你匪夷所思,那它就再合适不过了。
按照微习惯策略行动,就是运用少量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一件事情。做一个俯卧撑或者想出几个点子并不需要大量的意志力。
利用微习惯做事,你会收获巨大的惊喜。首先,在完成你的微目标之后,你很可能会继续完成“额外环节”,这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想进行这些积极行为,所以一旦开始,内心的抵触就会减轻。第二个收获是惯性。即使你没有超额完成微目标,你的行为也会慢慢发展为微习惯。从这里开始,你会完成“额外环节”或逐步提升习惯,还会接连不断地收获成功。一家银行可能因为规模太大而不至于失败,而微习惯是因为太小而不至于无法完成,因此,你不会有机会体验未完成目标导致的常见消极情绪,比如愧疚和挫败感。因为设定的目标能轻易实现,而且自带强大的螺旋状激励机制,微习惯能跻身少数可以切实保证每天成功的目标策略的行列。微习惯让我感觉自己的冲劲无法阻挡;而在利用微习惯之前,我感觉自己想改变也无法开始。
总结起来,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
6、“我们的行为中大约有45%源于习惯”
斯蒂芬·盖斯指出《微习惯》重点讲运用微步骤培养习惯的方法,因为没有什么比习惯更重要了。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中大约有45%源于习惯。习惯其实远比这45%的比重代表的含义更重要,因为习惯是不断重复的行为,而且大部分每天都在重复,长远看,这种不断的重复叠加起来,要么收益颇丰,要么贻害无穷。
7、“没有精力做出决定时,往往会重复平时的做法”
斯蒂芬·盖斯认为我们在讨论习惯有多重要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压力:
当今世界的生活节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所以我们的压力似乎也更大了。生活并不完美,没有压力,生活就不可能正常进行。大多数人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压力是怎样影响我们的习惯的?”
已有研究显示,压力会促进习惯性行为,无论这种习惯是好是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项实验和杜克大学的一项试验都发现:压力会促进人们更加依赖惯性行为。温迪·伍德(Wendy Wood)博士根据她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的研究提出:“遇到压力时,人们无法轻易做出决定,意志力会减弱或令人感到不知所措。你没有精力做出决定时,往往会重复平时的做法。”好习惯是这样,坏习惯也是如此。这个结论深刻地揭示了习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在试想一下:如果坏习惯让你压力过大,你会怎么做。压力是负反馈循环的绝佳导火索,它会触发一个坏习惯,坏习惯又会触发内疚感、内心的焦虑和更多压力,这些消极因素会再次触发这个习惯。再想想,如果习惯本身就能缓解压力会怎样?拿锻炼来说,你的压力把你拽到健身房,锻炼会帮你缓解焦虑。以上两种方式对生活的影响会有惊人的差别,因为一个让你不顾艰难险阻积极地走向成功,而另一个随时会把你扔进消极的螺旋里。
它给我们的另一个暗示与改变的难度有关。压力越多,生活就越难改变。正如伍德教授所说,“你往往会重复平时的做法”。如果压力让我们走向习惯,那么它也会让我们远离其他的一切,包括我们所青睐的新积极行为(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习惯)。此刻,我正在微笑,可是你看不见。当我们有压力时,标准习惯法则就会崩溃,因为现有的习惯会强化,但是在这方面,微习惯策略不会让你失望。
8、实践微习惯
我是在2018年9月13日开始读《微习惯》,并且立刻开始实践微习惯策略,到现在正好半年多一点。我曾经一直希望找到那种可以同时养成多个好习惯的方式,觉得微习惯策略是非常不错的。于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想要养成的习惯越来越多,最终多大近一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改变思维方式的微习惯。但是,我最终难以掌控如此多的微习惯,在几个月后,同时养成如此多微习惯的努力宣告失败。后来,我精简了自己的微习惯,使其维持在十个以内,比如一次打坐、一次瑜伽、一次阅读、一次写作、一次感恩等等,对于这些微习惯的坚持对我的生活有很积极的影响。
在读汤姆·康奈兰的《1%法则》时,我总是会想到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与“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前者是帮助我们达成某种目标,后者是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在读《1%法则》的过程中,我不时会思考这个问题。
9、实践1%法则的俱乐部
在吉姆第一次给肯介绍自己发现的1%法则的那次谈话要结束的时候,吉姆邀请肯加入实践1%法则的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有吉姆,一位销售经理,一位顶级物理学家,一位心理学家,一位企业家,以及一位参加过奥运会的运动员。吉姆跟肯介绍这个俱乐部:
我们不会开会,也没有什么秘密协议,但是,你可以把我们看作是一个俱乐部。我们接纳像你这样已经准备做出改变的人。如果你愿意做出改变,我会让其他人与你分享他们追求卓越的秘诀。这并不容易,你必须甩掉许多旧的习惯,以及你先前的做事方式,还有你以前持有的关于你自己和他人的一些观念。你当然会有兴奋感和成就感,但是我也不会加以粉饰:这一路上也会有许多挑战。
第二天,肯就给吉姆打电话,表示希望加入了这个俱乐部。吉姆要求肯接受三条基本规则,才能够加入俱乐部。第二条规则是:如果你想要开始,必须承诺坚持到最后。你必须承诺,一旦开始后,你会与六个‘1%法则’执行者一一碰面,并将你所学到的运用到你的生活中。
于是,肯接受了三条基本规则,接下来就是肯与六个‘1%法则’执行者碰面的故事了,从每一个人那儿,肯都会学到一些关于1%法则的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