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忘不了,有个戏剧学院的学长,他曾说,如果你要去面试一个你想要的角色,那前一夜你该去狂欢,然后在宿醉的状态下去面试,你就绝对能拿下。我试了,没一次奏效的。之后我做了改变,基本就是:我允许自己去在乎。因为世上有很多人害怕去在乎,害怕显露他们的在乎,因为不够酷,有了激情就显得不淡定,越让人觉得你并不在乎得失,真到失去时就越轻松;越表现出你在乎,失去时就越艰难。但是,想赢,你就要扛得住失败。从根本上就是前面说的,不要回避你的情感。挥洒你的激情,再有真诚和勤奋,该来的自然会来。”
在网上看到抖森的这段话,深以为然。
试问谁没有这样用假装不在乎的态度去面对在乎的事物的时刻呢?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在爷爷的影响下很想学弹琴,于是用自己存了两年的压岁钱欢欢喜喜地买了一架电子琴,起初两年兢兢业业练指法,天天都会弹上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父亲说,“来来回回都是这几个曲子。怎么这么久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我心里咯噔一下,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说:“我只是随便练练,我又不喜欢弹琴。”
自此以后,我几乎就没再碰过那架琴,任它上面积满了灰尘。每当家人朋友问到我怎么不再弹琴了,我总是一脸无所谓地说,“不喜欢了就不练了呗。”
后来我学二胡,天天拉个二胡跟锯床腿似的,总是要走音。二胡本就难,我那时候手又太小,hold不住那两根弦,没办法行云流水地拉上一曲,学了一段时间就把二胡束之高阁。现在长大了,我已经比同龄90%的女生的手都大了,却再也没有碰过二胡。
上了高中之后,我被分到了重点班,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全班倒数。学习对我来说不再轻松,拿高分也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数学成为了我深恶痛绝的一门学科。
同学们习惯于挑灯夜读到深夜,第二天顶着泛青的眼眶,谈论着自己昨晚追剧到凌晨几点,大家毫不心虚地说着这些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考前哭天抢地嚷着自己没复习,成绩出来后拿着漂亮的成绩单彼此试探。
“诶你这次数学考了多少?”
“哎呀我考得不好……”
“哎呀我才考了120我都没说什么呢,快说快说。”
“我也只考了125,这次失误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只有江湖高手才会彼此谦虚着过招,而像我这样的真正的菜鸟只会捂紧自己的试卷躲在角落,生害怕一个不小心卷入战斗就死于非命。
我对待数学试卷上最后两道大题的态度是,始终如一地为阅卷老师保留一片空白。在同学们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符号的轰炸中,只有我,让老师得到了片刻的安宁。
我绝不试图在上面展露一招一式的三脚猫功夫,因为这只会有一种结果——暴露智商。
别人问我为什么不做,我就拿没时间了做借口。
老师评讲试卷时我也绝对不会听最后两道题的讲解,原因很简单——不听就不会听不懂。
我的掩耳盗铃不仅仅只表现在数学这门学科上,高二分科之前,我理化生的作业全靠抄,理综300分满分我考150分,老师找到我我就说,我早已立志学文科,不想在理科上面浪费时间。
——多么拙劣的借口。
庆幸的是,我文科排名30名和理科排名300名的成绩总算为我拙劣的借口增添了几分可信的色彩。
弹不好琴就不弹了,拉不好二胡就不拉了,不会做数学题就不做,学不好理科就不学,一旦受挫,我就率先为自己关上了这些门,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仿佛一切都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原因很简单——为了避免不断尝试、努力过后却依然无济于事的局面,最终得出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没有天赋”、“不够聪明”。
而讽刺的是,我初中时代最讨厌的一种情况就是——老师对着那些看起来不爱学习、调皮捣蛋、成绩一般的男生的家长们反复说着同一句话,“这孩子很聪明,要是学习认真努力一些,成绩一定就排到前面去了。男孩子冲劲大。”
这是一句不负责任而又阴魂不散的魔咒,整个初中三年一直在我脑海里不停地萦绕。被赋予这些期待的男孩子们,只要他们永远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永远不那么努力,你就永远没办法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你知道,第一名提防的不会是万年老二,而是那些老师说的以“聪明但不够努力”的姿态游戏在六、七名的男孩子,他们冲劲十足,他们悠闲散漫、他们被赋予期待,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成一匹黑马,单枪匹马就把你撂翻在地。
但是,谁知道他们是不是为了永远“聪明”下去,才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呢?
不管怎样,老师的这句魔咒在高中时终于发挥了效用,我被撂翻在地后,也开始装起了“漫不经心”、“不怎么努力”的样子。
你看,或许我们很多人都这样过,对于很在意的东西,往往会想要表现得不那么在意。我们越是在意,脸上就越是表现得云淡风轻,不仅仅是因为满脸在乎的样子一点也不酷,更是因为,仿佛表现得不那么在意,失去时就不那么难受和狼狈。我们总想在大众面前表现得不在乎,想让他人觉得我能轻易做到这些,想让自己表现出聪明、毫不费劲的姿态,仿佛一切都是天赋加持。
多奇怪,“努力勤奋”明明在人类从古至今、从小到大的教育中都是何其美好的优秀品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似乎却以此为耻——当然,这是绝对不会宣之于口的。同学们不动声色地悄悄复习,努力做出“不怎么努力”的姿态,谁要是夸上了一句“学习刻苦”,当事人说不定还脸红着急于反驳。
更奇怪的是,“努力”和“聪明”仿佛不经意间就被放在了两个对立面,我们渴望被夸“聪明”,却羞于被形容“努力”,仿佛这是蠢人的专有形容词。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环境下,我们宁愿承认自己懒,也不愿承认自己蠢。
但事实上,漠视“努力”才是最大的愚蠢。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这么多的“得天独厚”和“天赋加持”,要先认识并承认自己的平庸,对自己真诚,方才有卓越的可能。作为芸芸众生中平平无奇的最小组成单位,没有“努力”,那你还能创造什么呢?
仔细想想,“漠视努力”算得上当今时代“酷”文化的其中一种表现。什么是“酷”?“酷”就是不在乎得失,“酷”就是波澜不惊,“酷”就是极力营造的光鲜而绝不狼狈的姿态。
打开网络不难发现,“去你妈的老子最酷”已经成为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爱情宣言,它的潜台词是:“我非常在乎你,但是为了不让你知道我在乎你你就不在乎我,我坚决不会表现出对你一丝丝的在乎。”
就像抖森说的那样,“越让人觉得你并不在乎得失,真到失去时就越轻松;越表现出你在乎,失去时就越艰难。如果你不在乎,就没人能伤到你。”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但不在乎,就什么都成不了。”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摆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往往是因为我们扛不起失去与失败。因为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就不敢用尽全力去争取,便更容易失去,也更容易失败。
失去和失败都没什么值得害怕的,更没什么可耻,可耻的是我们漠视内心的需求与愿望,不敢对自己坦诚,“为了避免结束,便避免了一切开始”,又在得不到时,大声叫喊着,“我根本就不想要啊!”
follow your heart。就像抖森说的那样,“不要回避自己的情感,用力挥洒自己对在意的东西的热忱,该来的或许才能如约而至。”
就像我还记得我刚上初一的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女孩子,但我们当时还不熟,一次政治课下课后,老师让我们给一位新同学写一段话,我当时立马就想到了她。一张小小的纸条里,没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句子,但字里行间都是毫不掩饰的喜欢和赞赏,她当时受宠若惊,很是开心。后来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多年之后,她也依然记得这一段美好的回忆。
所以啊,今天给大家煲一碗鸡汤:允许自己去在乎,想得到的东西就用力去争取,想赢就拼尽全力,有喜欢的人就不要玩欲擒故纵的把戏,勇敢地告诉ta“我喜欢你”,没有什么姿态高低。
要知道,你认真坦诚的模样最迷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