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61518/79a02504a46b3b52.jpg)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书名特别好,但在书中似乎没有确切而有效的答案。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从“贫困陷阱”开始谈起,从吃饭、教育、人口三个方面列举了世界上各地贫困的案例,以及从慈善、公益、小额贷款、政治等方面给予了解决贫困的方法和案例。
先谈下“贫困陷阱”,其大致意思是因为你穷,所以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更多的钱投资可以在未来赚钱的基础设施,甚至还有人处在饥饿状态,那么就无法参与正常的社会竞争,造成一种越穷越穷的恶性循环。就如纳克斯所言:“一国穷是因为它穷。”
关于“贫困陷阱”是否在社会经济中存在并发挥作用,各位经济学家也莫衷一是。而我的理解是,经济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跟人体由细胞组成的有机体一样,极为复杂,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轻易去了解并作出准确预测的,就像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的,很少甚至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可以对于复杂的经济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作出准确的预测。1998年的亚洲金融海啸,2008年的全球次贷危机,没有一个经济学家预测到,有的只是事后一些马后炮的逻辑推理。所以“贫困陷阱”存在与否只能锁定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要把它所处的层次说明白才能讨论“贫困陷阱”,把它放在宏大的宇宙里面,贫困陷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只有把它放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国家或某个国家的某个群体中描述其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接近答案。
顺着《贫穷的本质》的思路,谈几个相关话题。
书中讲的贫穷的原因都是对于多种案例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的,那我们试着从人类发展史的层面去用纯逻辑推演一下人类贫穷的原因。为什么英国富有、印度贫困?在世界范畴内,主要原因应该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所产生的资源决定,由地理环境与资源决定了各地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结构,生存方式和结构组成了相对应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是时间的流变下形成思想和文化,这些思想和文化在大航海时代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碰撞冲击新成了民族的自我意识以及外族的旁观意识,这些意识形态组成了文化及文化冲突,这些文化及文化冲突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及周边的资源。
所以,贫穷的本质应该是思想和文化,思想的贫瘠才是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因素。而解决贫困的难点在于自我意识形态和旁观意识形态都非常牢固,紧紧的束缚住人类的动能。这应该是解决贫困的道,其他的因素比如人口、技术、资本、慈善等都应该是与之配合的术。
作者是印度人,提到印度的案例比较多。而印度贫困的根源是种族的阶级束缚,有人说印度再过多少年会超越中国,这种可能性极小,是因为印度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不改变,超越中国绝无机会。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拥有人精神的解释权,刹帝利是武士阶层控制着政权,吠舍控制着经济,而首陀罗一无所有,前三个种姓都被雅利安人都占据,最后一个种姓是印度土著人。如果以上四个阶层有通婚情况,生出来的孩子将划归第五种姓:贱民(不可接触者)。所以在印度的穷人没有上升的通道,这就少了一个强大的社会动力。而在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任何一个农村的穷人,都有可能通过升学、打工等奋斗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就给了社会进步强大的动力。
要想解决贫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找到内在的发动机,首先是思想的发动机,再是硬件上的发动机。尼采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他会忍受一切压力与烦恼。中国有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安上发动机,才能自我迭代的前行。
看到书中描述的饥荒,让我想起社会的转型。如果人类现在仍处于采集狩猎时代,估计就不会有饥荒存在,因为那是一种低自然态的发展。而饥荒是由于农业文明所致,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发达的工业文明,其带来的最大社会危害已不是农业时代的饥荒,而是生态环境急速恶化。
慈善与公益。慈善是满足是的欲望,而公益是满足别人的欲望。慈善是花钱,公益是花时间,这两项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而时间更加宝贵。
2020.10.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