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味地灌输并不是培训的初衷,只有有效地设计互动反馈,激励学员持续不断地产生学习意愿,才能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作者 | Sara Yu
来源|肯研院
(ID:KNX-Institute)
1573字 | 6分钟阅读
为什么瓜子磕了停不下来?
虽然瓜子并没有特别美味,
但嗑瓜子却似乎有种魔力,
让人停不下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瓜子壳给人享用美味的同时制造了一点小障碍,但克服起来又很简单,而且多吃几颗就熟能生巧。最重要的是每几秒钟磕一颗,你马上就能吃到瓜子仁作为奖励。
这形成了一次次绝佳的即时反馈,激励着你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如果规定必须嗑完一把攒起来吃,一口吃下去很过瘾,但很可能吃完你就懒得再嗑下一波了。
为什么感觉变了?
因为人做事情,都需要有个反馈,反馈的周期越短,感觉上越容易;反馈的周期越久,感觉上就越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类嗑瓜子可以不知不觉磕很久,而做点正事就动不动开小差。
反馈周期短
就是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的秘诀,
这个秘诀也同样适用于培训。
试想一下,如果一场培训,讲师不管学员有没有听懂,不停地向地给学员灌输知识,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怎样?时间一长,学员必定觉得太无聊,要么心不在焉,要么昏昏欲睡。
而合理地安排培训过程,在短时间节点中设置反馈,缩短反馈周期,同样的东西,可以学得更高效、轻松。
在培训过程中,平均每隔15分钟给一次反馈,是比较合理的安排。难点在于怎么设置反馈,通过什么形式给到学员反馈?
在培训的授课过程中,反馈的内容形式主要有三种:
诊断性反馈
诊断性反馈是在教授新知识点之前,讲师通过制造互动活动,收集来自学员的反馈信息,有目的地了解学员的旧知识掌握情况,从而确定新知识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正常进行。
比如,讲师要教学员用时间管理的法则来安排工作计划,在讲这个新知识之前,可以先提问,看看大家对时间管理的认识有多少。
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接受新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利用旧知识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
通过诊断性反馈,如果发现学员旧知识掌握得较好,那么讲新知识之前就不一定再组织复习,如果发现学员旧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讲授新知识之前,就需要组织简短的复习,否则,学员可能会跟不上讲师的节奏。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诊断性反馈的目的,讲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可以通过制造冲突、挑战任务、提问、小测验、讨论等活动,激发学员兴趣的同时也搜集反馈信息,使得上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巩固性反馈
巩固性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过关性反馈,指的是在结束一个新知识的讲授之后,讲师为了确认学员理解达到预期,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而设计的一些书面测验、情境作业、小组讨论或相关提问。
比如,讲完时间管理法则后,讲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作业,让学员对情境中的任务进行分析,并给出时间管理方案。
讲师收集来自学员方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将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给与适当的点评与指导,要注意鼓励学员表达不同的看法,切勿自己揣着所谓的“标准答案”,把与其不符者一概归为另类。
这个过程相当于给学生提供了一面展示自我、认可自我、修正自我的镜子,有了这面镜子就可以温故知新、查缺补漏。
巩固性反馈练习的设计应注意题目要紧扣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规律。
延伸性反馈
延伸性反馈是指学员所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性反馈。当新知识得到一定的练习和掌握后,讲师可以鼓励学员将新知识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工作推演或行动计划,以强化学员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比如,课堂上培训了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讲师可以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给自己接下来一周的工作时间做管理,列一个工作计划。
知识转变成行为,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讲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多鼓励学员,指导学员如何去运用所学知识。
知识如果只是停留在大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会被遗忘;如果转变成行为,通过行为的实践,也会验证这个知识对我们的工作是有实际帮助的,从而加深对它的理解。
培训课堂上,有效地设计互动反馈,激励学员持续不断地产生学习意愿,对提升培训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像嗑瓜子一样,让学员对培训上瘾,使用云学堂绚星企业大学实施培训分分钟达到目的。绚星企业大学的混合培训模式能将学员带入游戏化、场景化的学习氛围,吸引员工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同时还可为学员设计学习路径、安排考试等,有力促进知识吸收,形成课下转化,为企业贡献力量。
扫码添加小云,回复 “KZ”
即可咨询课程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