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某热播综艺播出了心理咨询特辑,一时间心理学圈子悲痛欲绝。原本就举步维艰的心理咨询科普之路,走到今天又被一棍子打回解放前。大部分文章都在批评上镜的咨询师不遵守基本的伦理道德,但镜头背后的被剪辑掉的事实不好判断。
为了安抚心理咨询圈内同僚(以及我自己)受伤的心,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正面教材,如何恰当的将心理咨询与综艺结合到一起,无限挑战(20160227)“坏记忆橡皮擦”特辑做出了教科书般的示范。
首先介绍一下这期综艺的背景。无限挑战六名成员中的一位,因严重的焦虑症而不得不退出这档付出了十年青春的节目。与此同时,韩国社会严峻的生活压力也使自杀率不断升高。于是这期心理咨询特辑,应时而生。
【整期节目分三个环节,篇幅太长,先介绍第一部分吧】
节目组邀请了5位嘉宾来为5位成员“擦去坏记忆”,5位嘉宾分别是两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牧师、法师和漫画家。这样的嘉宾构成是有讲究的,专业精神科医生是必备配置不用说,牧师(基督教)与法师(佛教)对应着韩国本土的宗教环境,而漫画家则主要针对年轻一代。可能有人会觉得牧师和法师勉强说的过得去,漫画家就有点不像话了,但从这位漫画家整期节目的谈吐来看,节目组邀请他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后面会有体现。5位嘉宾与成员们进行一对一面谈,实际上就是一次简单的咨询,节目组设置了小帐篷和go-pro,最大程度的减小拍摄对谈话的影响(但绝不是隐藏拍摄)。下面截取几个片段来分析其中的专业技巧。
第一段是法师与刘在石的对话,这位韩国的国民MC用他一贯的积极语调陈述着自己的苦闷,“希望节目一直有趣,但并不是这么容易的……”这时法师反问“如果可以的话,不搞笑不行吗?”
这样的追问使在石说出了“希望有趣”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有趣才能有收视率,收视率就影响着节目组那么多同事们的生计,而作为核心主持人的他把这么大的重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在交流的过程中,法师使用了积极回应、重复、总结、共情等非常专业到位的咨询谈话技巧,但同时又没有挖的太深,点到即止。
第二段,精神科医生与HAHA:
“最近有没有什么反复想起或是想要擦掉的记忆吗?”不愧是精神科医生,第一个问句就带着浓浓的诊断意味,“反复想起”一词祭出,既可以问事件,又可以判断困扰程度。
HAHA和演艺界的同僚们一起开了娱乐公司,本意是想朋友们一起成功,但却只有他自己先发展起来,“就像犯了罪一样”,他的情绪表达能力很精准,用这句话表达出了自己的负罪感。愧疚的同时,又因为忙绿和疲惫,公司和家庭都没有处理好。
“所以感觉到气馁,却又有想要关照别人的欲望?”医生的这句总结又引出了HAHA的下一层情感
“确实有想关照别人的欲望,但是又苦恼我自己可以依靠谁呢?”。这也可以看到HAHA的自我觉察能力相当不错,原本非常复杂的情绪,只是简单的引导,他自己就一层层剥离的特别清楚了。到这里医生也是因为不能走的太深,点到即止的给了一些建议就结束了。(感觉HAHA超棒,自我情绪认知和掌控都很好!)
牧师与郑俊河:
牧师的开场非常亲切“最近状态怎么样?”“最近感到什么最辛苦?”实际上这样的问句不太好用,很容易被谈话者用很表面的回答带过去。
鉴于牧师并不是专业人士,要求不用太高啦。幸好俊河本身就是非常感性的人,容易走心,很快就开始抱怨工作太累,下辈子不想当艺人了……这一段牧师的作用实在是小,就不详细写了。
医生与朴明秀:
“现在最辛苦的是什么?”又是一开口就听得出是医生,就像问“身上哪疼”一样直接……明秀叔苦恼了好半天才说出来,不知道该怎么搞笑了,搞笑也不是努力就能行的。虽然这一组是精神科医生,但从专业角度来看谈话进行的并不顺利,两个人都是防御的姿势,
双手抱于胸前是一种防御的姿态,对比其他嘉宾和成员手臂都是垂下的。医生的共情也不够到位,明秀就只是围绕一个表面的苦恼来回描述。不过明秀本来就防御性很强,因为是拍节目也不能走的太深,所以医生的专业性还是没有理由质疑的。
漫画家与光熙:
虽然这组的“咨询师”是漫画家,但我反而觉得谈话技术运用的更为行云流水。
开头光熙就提出质疑“漫画家怎么帮我擦掉坏记忆啊?”,画家没有反驳,而是顺着说“是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我”,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紧接着就开始介绍自己,让对方明确自己的身份,建立初步的信任(行云流水!)。光熙作为最后加入、资历最浅、最年轻的成员,众人对他有多大期望就形成多大压力。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确实有点让人捉急,这时候漫画家的功力就显现出来了:
“对这件事,你是开心更多还是担心更多?”——给予选择题而不是开放问题,对于这种自己说不清楚的谈话者来说最适合。之后漫画家又问了一些细节,例如“工作结束之后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通过追问细节来引导光熙:
最令人惊喜的是漫画家最后的总结,
“节目录制的时候,感觉辛苦难受,对哥哥们又觉得抱歉,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做好自己的角色……”光熙自己糊里糊涂啥都没说出来,漫画家却把他的情绪都抓到了,给出的建议也特别有深度:
但是也因为太有深度了光熙没听懂……但!漫画家又看出了他没听懂,于是开始自我暴露,讲自己的故事:
(这里就看到漫画家这种谈话功力是怎么造就的了,为漫画取材而不断的找各种各样的人访谈)光熙听完漫画家的自我暴露,就坦陈自己确实没听懂刚才讲了些啥。这时候漫画家仍然很有耐心的告诉光熙:
“要深入的看自己,把内心的感受转换成具体的语言讲出来”,这里就又用到了具体化技术。(震惊,漫画家和语痴少年的对话居然用到了这么多技术!)
到这里,这期节目的第一个环节就结束了。我们再回头去看,5组谈话的内容基本涉及的都是工作、责任、压力带来的困扰,涉及到的社会角色有team leader、同事、父亲、丈夫、职场新人,这样的内容设置能够让绝大多数观众引起共鸣,在带入感情的同时得到些许安慰——原来明星们也和我有一样苦恼。这种共鸣本身就具有治愈意义,当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挣扎,归属感就会带来力量。每一组的谈话收尾都比较简单甚至稍显仓促,不去挖掘之前的经历,不急于展现咨询效果,仔细体会都会觉得两位精神科医生由于太谨慎都没有发挥好,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哪怕被同行嘲笑,也要保护来访者不受伤害,这才是专业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而在形式上,帐篷+go-pro简直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非常不具有“可视性”:
空场中四散的简陋帐篷一对一谈话的形式显得枯燥,镜头的视角也没有变化过,这简直是综艺节目的大忌,但节目组仍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成员们感受到了安慰,弹幕上有人说“无限挑战十年了,这是最令人感动的一期”,有没有达到普及心理咨询的目的很难考证,但至少没有起到负面效果——也就是像国内某综艺那样让人误解心理咨询。
“媒体是一面镜子,它映射出整个社会对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的理解与态度”——美国心理学会媒体观察委员会、媒体心理学与技术协会主席James C . Kaufman
节目组只是通过节目制作建构出自己作为非专业人士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所以才导致国内心理咨询与电视节目的结合都不太成功,总是会让观众产生“误解”,以为心理咨询就是催眠、沙盘、空椅子、原生家庭、童年经历……这一问题背后的关键在于,我们太过于追求形式了。
这个“我们”范围很大,观众喜欢形式花哨的所以节目组追求形式,来访者喜欢形式新颖的所以咨询师就用,领导喜欢能展现政绩的,所以学校建心理咨询中心就得有沙盘,而沙盘这项原本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技术,却因其美好的外在,而被当做“花瓶”滥用。
但心理治疗及咨询本身的逻辑就是有悖于形式主义的,人们说出口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之下说不清道不明——“无形”的那一切才是真正需要被关注的。
最后再邀请咨询界同行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其实人们对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误解,从心理学圈子里就开始了。大家总想着“心理咨询意义非凡,我们要好好的宣传”,却对于咨询带来的效果不够自信,于是寻找一切外部线索拿来展现,急于把“效果”拿出来给大家看,又把“效果”误解为“抓到根源创伤”。我们不用这样急于求成,就像这期“坏记忆橡皮擦特辑”一样,让正困于苦恼的人们感受到安慰,就够了,心理咨询与治疗本身就是一件要慢慢来的事,时间会酿出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