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85年以来人民币发行情况
根据我们国家央行的规定,我国是以M0、M1、M2为我国的货币框架体系。
其中: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其中,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下面,根据我国央行公布的历年M2的余额数据编成下表:
时间 期末余额(亿元) 同比增长率(%)
2011年 851095.90 17.25
2010年 725851.79 19.72
2009年 610224.52 27.68
2008年 475166.60 17.82
2007年 403401.30 16.72
2006年 345577.91 16.94
2005年 298755.67 17.57
2004年 253207.70 14.60
2003年 221222.82 19.60
2002年 185006.97 16.78
2001年 158301.92 14.40
2000年 138356.47 13.99
1999年 119898.00 14.70
1998年 104498.50 15.30
1997年 90631.83 17.30
1996年 77265.00 25.30
1995年 60750.50 29.50
1994年 46923.50 34.50
1993年 34879.80 37.30
1992年 25402.20 31.30
1991年 19349.90 26.50
1990年 15293.40 28.00
1989年 11949.60 18.30
1988年 10099.80 21.20
1987年 8330.90 24.00
1986年 6720.90 29.30
1985年 5198.90 -
统计1986年至2011年的货币供应量数据发现,这26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从期初的0.5万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末的85.1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21.9%。按照2011年10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3233计算,折合12.917万亿美元;截至2011年11月21日,美国的M2为9.618万亿美元。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竟然比美国多出34.3%!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多,但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却在飞速增长,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货币供应大国。所以,中国的人民币存在相当严重的超发问题。
二、人民币超发的原因
关于人民币超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即主动超发与被动超发。
1994年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人民银行法》。该法案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这就是说,用人大立法来确立央行的权威,一举消除了多年以来动摇人民币币值稳定、通胀屡起的病灶——政府因财政需要而超发货币。以后政府的财政需要,只能靠税收、发债、国有资源的收益,再也不能靠超发货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各种措施支持出口,从而使外汇流入保持了危机前的规模,同时,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了货币供应量。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坦言:“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7年全年新增贷款额度3.6万亿元,2008年增加至4.95万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了9.95万亿元。从人民币发行情况来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统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两年的货币增发量总额为121268亿元,平均每年6634亿元;“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年的货币增发量总额为243338亿元,平均每年121669亿元。这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发行量猛增一倍。M2从2007年的40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1万亿元,剧增21万亿元。这些极端的货币政策虽然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货币投放量,成为人民币超发的重要原因。
所谓人民币被动超发,是指由于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根据央行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3.181万亿美元。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实行的强制结售汇政策,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除国家允许开立外汇账户予以保留的外,均应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尽管从2008年开始新的《外汇管理条例》有所放松,但基本上还是卖给央行。央行向市场投放等量于强制结汇金额的人民币货币供应。以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6.3计算,截止到2011年年底,就有约20万亿人民币投入到货币市场。再算上3-4倍的货币周转率,理论上说,投放到市场的货币就可能达到60-80万亿。所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与我国现行的国际贸易结算制度,已经成为了人民币被动超发的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