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美文集结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 鹿野笔谈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15:38 被阅读0次

    愿每一只无处安放都觅得属于自己的一份闲适自在,山水田园亦好,男耕女织亦好,含饴弄孙亦好,心有所安便好。       

    春节老家的田园

            清明放假回家的路上,下了点小雨,路上有大片大片的油菜田,此时的油菜花大部分已经开过了,晚开的几朵稀稀疏疏的,相比之前大片的金黄色,倒是朴实了不少。也有很多分散的水田,田里三三两两的人正弯腰插秧苗子,累了便在田埂上搬个小板凳坐着歇气。顺着田间的泥巴路望去,稍远一点的村庄在潮湿的雾气中隐约显出个轮廓。看到这中国式的田园景色,我脑子里又浮现出我退休后的日子:住在乡里院子,早起放个狗,没事浇浇花种种菜,兴致来了画个画也未尝不可.......这样想来内心就有一种安宁的感觉,仿佛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生归宿。

    茂林修竹

            起先读鲁迅的《采薇》,对伯夷和叔齐这俩“老顽固”颇有兴趣,于是去翻了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其中有两句话很吸引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先不说他们为什么要登山采薇以及后来又为什么不采薇,就单以此想象这幅生活画面,就叫人觉得隐者当是如此。隐居避世,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每天沿着西山小道挖些野菜,回来休息的时候听听竹林鸟鸣,吃完野菜汤食看看日落月升,或许还一起整理一下书简,弹弹琴,此刻可真谓悠闲自在。

    溪流潺潺

            如果说叔齐和伯夷的自在是以“刻”为计量单位,那么庄周的自在就是以“无穷”为计量单位了。不管是庄子他逍遥游,还是他化蝶飞,都体现出庄子世界观中最重要的概念“逍遥”。那么庄子本人又有多逍遥呢?古人讲“死生事大”,可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既然生死齐同,自然其他的事情也就放下了。庄子的归隐在我看来与前面所述二人确有不同,虽然归隐的起因或许都是与乱世或战争有关,但二者的主观选择却截然相反。庄子更多的是一种主动选择,他控诉社会“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但也构建新的人生观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灼灼其华

            大概是因为庄子的这种归隐虽然疏离却极富意境,所以他的人生历程极大地开阔了中国的隐逸文化,此后的历代隐逸之士,在精神上无不受庄子的影响,甚至是为本来带有悲观情绪的归隐开拓出一条超脱释然的大自在路线,这境界便一下子从个人的气节层面上升到人生追求层面了。

    牧场夏雨

            到了东汉时期,张衡写了《归田赋》,他说“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看来又是一个在外面受了挫折的,当他回到田园,眼前的原野景色却让他欢畅:仲春二月时节,天气晴好温暖,草木正繁盛。漫步春水边,看鱼鹰掠过水面,听黄莺鸣于树梢,加上河面成对交颈的鸳鸯,愁情一扫而光。春游过后,他也领悟到了老庄的境界——游于物外,于是他也达到了齐荣辱、忘得失的境界,便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了。这样一来,本是有些凄惨的无奈辞职,倒变成了追求人生真谛的举动,开头凄惨悲凉,结局却欢乐释然。

    冬日双阳

            南北朝的陶渊明可算是我的“田园归隐偶像”了,他说的那几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简直符合我对田园生活和理想世界的所有幻想!以至于我在遇到“大委屈”时,脑子里一定会冒出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读陶渊明,只觉得两个字“朴实”,他又不同于以上所说任何人,因为他不是遭遇挫折或者与世矛盾才去归隐,他可是“性本爱丘山”啊!翻阅历史可猜测,魏晋南北朝的田园生活也许并不是那么美丽的“世外桃源”,更有可能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但因为陶渊明有着淡泊、朴实随性的人格精神,所以他笔下的田园是淳朴和美丽的, “南山”是“悠然”的。在浮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质朴和淡然,或许才是老庄思想的真正承接。

    野猫

            盛唐时期,有些人感叹生命短暂,向往自由,但他们不主张归隐,比如王勃在《滕王阁序》讲:“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李白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和我所喜欢的田园归隐截然不同,更像是有一种仙气在里面,我这等俗人就不多做论述了。

            往后看,到了宋朝,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虽然欧阳修此时并不算是归隐,而是被贬官到滁州这段时间而作,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仍然是在仕途失意时回到了田园山水去寻求精神慰藉,这或许也算是心灵的归隐。欧阳修亲手选拔的另一个大文豪苏轼,却时不时透露出自己想要归隐的念头。他说“何时收拾耦耕身?”,甚至都给自己选好了归隐的地方,“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西山好”,可遗憾的是,苏轼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所有他一生都没有彻底的归隐。我想他可能和我一样,也是陶渊明的粉丝—“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放到现在,我也会这样捶胸顿足,甚至比他还要焦虑:不是农村户口的我,上哪去搞两亩田种?就算是租地,也是需要钱的啊。租来了地,我会不会种还是个大问题…..苏轼还跟人说“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他看见幽静美丽的地方想归隐在那里,就像我去野游,见着有山有水的地方就老想住几天,可往往就是想想而已。联想到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举,我想象了一下他的田园生活场景:一个种田的老翁(种田技术可能和我一样差),一边懒懒散散种田,一边品着美酒(也有可能当水大口喝),空闲时候还哼着小曲写写词。好一副田园生活画!北宋时期林和靖的隐逸也很美, “梅妻鹤子”的生活固然清河淡雅,但总是少了点生活气,这诗读起来也有点清冷,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温暖清新的归隐画面。宋朝之后,社会风气变化,隐士是有,但是论才情和意境,在我心中已经不能超越之前所述者了。

    城市水池

            归隐渔耕的思绪延续到今天。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工作失意,很多文人都把山水田园当成是人生的归宿,而他们归隐思绪也感动着后来的我们。疲于生计的我们,漂泊在外的我们,或许找不到一处可以自由栖居的山水田园,但总是可以多踏踏山水,多走走田园—或许是春季的雨滴,或许是夏季的蝉鸣,或许是秋天的银杏,又或许是冬天的炊烟,在某一时刻总会让我们记起曾经的来路,沉淀我们飘荡已久的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此心安处是吾乡”。

    青山访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vr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