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垃圾?就得思考什么是垃圾。垃圾,顾名思义,即无用之物或废弃之物,甚至留下来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成为污染源,或白白占据空间。
而精神垃圾,则即在我们精神层面,那些可能在意识层面或者从潜意识层面偶尔浮现到意识层面的东西,如果对自身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而本身又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则需要将其立即扔掉,避免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的障碍。
那精神垃圾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举个小例子,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耳边吹风:“你看邻居家的孩子,数学考了满分,你看看你!”,“听说你表哥考上全国重点吶,你呢,都不知道给妈妈长长脸”,这样家庭教育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多少会容易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或者因为过去内心抗拒又无力挣脱,导致形成未完成情节,等毕业进社会,容易从内心里抗拒成长,变相地对抗曾经的成长环境,比如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就深受他妈妈这种教育方式的“侵害”,有时睡觉都会打哆嗦,不敢去做自己。
从一生来看,我们终将是要离开原生家庭,慢慢寻找到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然后组建自己的家庭,开启探索自我人生的旅程。然而,就像曾经被烫伤有了疤痕一样,曾经未被满足的愿望如果压抑过激,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而未及时消逝,则容易留下心理创伤,或者在潜意识上留下难以察觉的烙印,这些烙印有时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人格独立和社会适应力,尤其当我们面临与形成创伤时相似的场景或选择时,潜意识便会接管我们的大脑控制权,使我们容易变的敏感、情绪化而自我保护。
这里曾经不太好的经历给我们造成的烙印,以及时有发生的精神困扰,便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垃圾了,明明过去的已经过去,曾经面临的被迫选择可能后面都不会遇到,或者遇到了我们也会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了,然而,精神上的保护机制,似乎在当时已经形成,在一定时期的条件反射后变的固化,使得即使意识到了,也很难扔掉它。
所以,更深层次的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意识到存在自己身上的精神垃圾,又该如何扔掉它呢?
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提高对情绪的觉知力,然后分析情绪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愿望,然后以更成熟正确的方法引导内心的小孩,慢慢地便可以走出来了。大概可分为四部分:觉察、观察、命名、引导。
觉察,即当处于某件事时,觉察自己是否带有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又来的莫名其妙,且明显干扰了自己对客观事实的认识,那么应该捕获到此刻的感受,观察之。
观察,要做到区分出事实与感受,哪些是客观发生的,哪些是感受到的但又没有事实依据,之所以提出来这点,是因为有时我们受到潜意识中过去形成的一些应激模式,在遇到曾经的应激因素时,产生了与当下事实不一致的应激反应,比如夸大事实而不自知,或者情绪化明显而做出非理性的判断等等。 观察则需要我们揪出哪些感受是不真实的,然后,我们尝试命名之。
命名,顾名思义,是让我们对这种反应有足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能够说出其所以然来,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们需要看到那些被我们未正确看待的事实,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的,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曾经发生的哪些事跟现在的反应可能有关系,当时我经历了什么,是不是内心有需求或愿望当时被压抑住了,我该如何看待这种需求,这种需求我现在是否有能力将其满足等等,一旦意识到这一层,我们便能够对其命名了,也便到了第二层含义,即对其命名,是为了我们正式接纳它的存在,欢迎它成为我们身上的一部分,从而让过去心结在自我接纳中变得柔软,变得不解自开。
最后,便是引导了,即意识到最本源的问题所在还不够,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的生理基础,便是大脑的神经元通路,一个习惯的消逝,必须意味着有一个新的习惯形成了新的神经通路,类似于把之前的通路流量导入到新的通路。如何做呢?便是慢下来,当完成命名后,要以新的认知角度、成人的视角来重新做出思考和行动,慢慢地,新的通路自然会打开,新的应激模式自然会替换原有的,从而扔掉我们不该留下来的垃圾,保养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其侵害。
当然啦,要做到正确引导,需要有足够的
每个人都有重建自己精神家园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更是为了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一个更健康快乐的陪伴氛围。
所以,请扔掉精神垃圾,勇敢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