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滔滔去,只留英杰在史书。纵观历史,无数英雄豪杰创造了不同的伟大时代,无论是蜀汉、曹魏、东吴三足鼎立的的局面,还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盛世,相较于过去的亿万普通人,史籍更愿意着墨于书写大人物们的事,于我们普通人,则很少着重提及。
阅读史书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思考,普通人之于大人物,两者之间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亦或者问,我们普通人有没有可能经过努力,纵身一跃成为大人物?不过又该怎么做呢?
我以为,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说的再天花乱坠,总归要回到“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这个终极问题。我们几乎每个人小的时候在心里都会有大大小小了不起的梦想,但又几乎都由于自己或者家庭环境的局限性,导致了我们激励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远,最终让理想变成了一种笑话似的空想。
“局限性”多么合理的一个借口,让我们心安理得地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当今社会,发展极迅,快速的变革进程导致人们心浮气躁,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绝大多数的人把自己的目标只放在了物质的追求上面,加之人们只看重结果(赚到大钱),而往往忽略成功赚钱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普通人很难真正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出路,只认为钱就是唯一的出路。
但历史告诉我们,钱只是一个人有所成就之后的副产品。今天我们不谈高大上的思想和大道理,就从普通人如何寻找出路为切入口,一同探讨探讨其方法。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但殊不知改变世界的前提是改变自己。如果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不能改正自己,那上天,也无法帮助你!
我们既然要改变自己,那就应该以一种改变错误的态度做出行动。《了凡四训》的作者袁黄(袁了凡)本是被一位孔姓先生算定命运多舛的一个普通人,一开始他心灰意冷,不再主动做出改变,但在后来的际遇中,他悟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这让他摆脱了孔先生给他算定的命运,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出路。
那一个普通人想要找到自己的出路(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他到底要怎么做呢?
内求于己,探寻自己的本心,遵循人性之本。
人分福薄福厚,出身已定,我们决定不了,但我们的生活则很大一部分由我们自己的心决定,心胸大了,福报自然而然就大,日积月累,出路就会逐渐显现。
这个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一百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比如说善人积德,上天就加多他应受的福。恶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应得的祸。上天不过就他本来的质地上,加重一些罢了,并没有一丝毫别的意思。
根正苗红,作风端正,接下来就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精尽。正所谓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专注于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事情上,接下来的事就交给老天,结局不会太差。
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相传他在绍兴兰亭“临池学书”,苦练了20年。由于他经常在池里洗笔刷砚,竟把池里的水染黑了。有一次,他的儿子王献之问他写字的秘诀,他指着家里的十八口水缸说:“你把这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写字的秘诀了。”王献之真的把十八口缸水写完了,果真也成为了大书法家。
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可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最终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一个普通人如果希望找到出路改变命运,一定是从心开始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心是什么状态,生命就会展现出什么状态。
普通人之于大人物,两者之间相差的眼界胸怀,资源是关键,不过话说回来,大人物的这些资本也是他们几辈人辛苦积累下来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要赶上,甚至超越他们,我们就需要快马扬鞭,日日努力精进,才有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我们之所以成为普通人或失败者,是有原因的,从现在看过去,我们曾经做了什么,今天就应该承受什么,这就是公平;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现在看未来,一个人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看当下的言行,人得命运都在于自己怎么思考、怎么行为。
共勉!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