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从汉字构造及含义、成语、姓名、职称与尊称、俗语和流行语几个角度分析汉语语言表达中对女性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浅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最后说明,语言表达中普遍存在着尤其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此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须理性分析。随着观念解放、教育普及、社会进步,站在天平两端的男性、女性正朝着平等共存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语言表达、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在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过的百度词条中,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1]。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而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必然会在语言表达中有所体现。呈现语言表达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对原因加以分析,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更全面、理性地看待性别歧视现象。
一、汉字构造及含义
1.1偏旁与字典释义
从汉字上看,只有女字旁的字,没有男字旁的。嬲不是男字旁,是女字旁,表示戏弄、纠缠。女字偏旁的字有哪些?首先,在《说文解字》中妇字的解释是:服也。在《康熙字典》中,有一条是:妇,又妇人,从人者也。这些指称女性的字义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女性的从属地位,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性别歧视的历史文化渊源。
1.2女字旁的字义
其他女字旁的字,褒义词如好、妍、妙、媚、娇、嫩、娉、娥、妩、娟、婉,讲的是女子貌美、可爱、柔顺,把女人局限为外表审美对象。而表示品德的字如奴、婢、奸、婪、妒、妄、嫌、妖、姘、嫉、娼、嫖,则大多包含负面色彩。其中,三个女加起来是姦字,奸的繁体字。《说文解字》中说,姦,私也,从三女。[2]可见,在造字时,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便已打下了烙印。在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建议改造一些带“女”字旁的“坏字眼”,但是并没有得到响应。因为从汉字的构造来看,汉字具有内部形式意义,而内部形式意义总是勾勒出汉语特征。例如:从内部形式而言,“菜刀”是切菜用的刀,“马路”是跑马的路。当然“菜刀”除了切菜外还有其它的用途,“马路”并非一定要跑马。而“菜刀”、“马路”并不因此而更名。“女”字旁的“坏字眼”也是这样的。虽然他们含有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大可不必另造新字来取代原字,因为汉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具有社会约定性,如果人为地对原字加以改造,只会影响汉字的交际职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字义的演变,特别是在汉字规范化的过程中,“坏字眼”是能够逐渐趋向消亡的。但是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短期内人为的改造是无济于事的。[3]
时至今日,对女性外表的偏重、品德的忽视仍然在我们的文化中延续。在百度中输入成功的男士名称,热门搜索几乎均与其成就相关。若输入成功的女士名称,即使其作风检点,亦在劫难逃,热搜排行中常多与外貌、情史、性生活等相关联。许多女孩要靠美貌赢得男人的欣识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潜意识中是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品。
二、成语
2.1强调外貌 否定智慧
成语中,“妇人之见”是对女性性别歧视的典型代表,意为夫人的见解,由于旧时轻视妇女,故用来比喻平庸的见解。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郎才女貌的释义是:男的才华出众,女的姿容出色,形容男女双方非常相配。同样是对女性只要求容貌而不论其才华,到如今也常常被当作褒义词广泛、频繁使用。而评头论脚、评头论足、评头品足、品头评足,都是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显示出社会对女性外貌关注程度之强。比起男人,女人在外表上受到更多规训。“A4腰”、“锁骨放硬币”、“i6腿”,这些已经丧心病狂了。比起“三寸金莲”,现代这种外表的规训甚至会来自于女人自身,因为追求美会上瘾,她们甚至不惜牺牲美的基础——健康。整容女星千篇一律的脸层出不穷,浑然天成的自信成为稀缺。唯一标准的美会造成“美”对我们的奴役,而女性则是这固化标准下最大的受害者群体。
2.2社会容忍度不一致
水性杨花的释义是:水性流动,杨花轻而随风飘扬,形容妇女作风轻浮,用情不专一。云心水性,指女子作风轻浮,爱情不专一。风流倜傥中的风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倜傥,指洒脱不拘束。相比之下,较多用于形容男性的风流倜傥,释义中明显反映着较高的容忍度。举例而言,浸猪笼是古代的一种比较残酷的私刑,如果在古代一个女子在婚前(订婚)或者婚后,对她的未婚夫或丈夫不贞,并与其他的男的有染,她丈夫可以把她妻子抓去浸猪笼,就是把人放在竹子编成的笼里然后丢进水里活活淹死。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对于男性,存在这样的惩罚和所谓赞扬吗?
三、姓名
3.1起名寓意
观察不难发现,身边的女孩儿名字大多带有女性特征:娟、珍、惠、瑶、娜、美、月、菲、琪、曼、妍、静、雅、倩、琳,怡,而身边的男孩子名字大多都很有志气:豪、伟、亮、威、峰、强、志、宇,同样存在对外形气质和内在品格的重视差异。
有不少女孩子名叫亚楠,是亚男的谐音,从中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矛盾,一边是男尊女卑,一边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那么就比男孩子只差一点点好了。胜男、和男等名字,与亚楠寓意类似,总而言之,无论是胜过男孩、和男孩一样还是比男孩差一点点,都传达着优秀的寓意,仿佛男孩就是优秀的中心。相比之下,却没有男孩子叫做胜女、和女、亚女。这些名字都体现了家长们认为男人优于女人的刻板思维。
有的家庭想生男孩却生了女孩,便给女儿起名叫招娣、招弟,而男孩却很少有叫招女的。可能将伴随自己一生的名字,寄寓的却是对另一个尚不存在的生命的期盼,这难道不可悲而令人心痛吗?
好在,随着时代发展,具有平等意识的家长越来越不愿意将女孩的价值局限在外表和贤惠,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更广大的个人价值,所以很多女孩子拥有了“男性化”的名字。如天宇、振华等。词语不是局限在性别上的。
3.2姓氏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六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4]从姓氏上讲,孩子大多数跟父亲姓。姓氏随父可以说是“国际惯例”。而且在西方国家,女子结婚后还随丈夫姓。在旧中国,女子也有随丈夫姓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要随父姓呢?其实我们人类也有过随母姓的时候。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女子为主导,掌管氏族社会的大权,孩子自然随母“姓”。不过那时的婚姻是混乱的,也就是群婚制。孩子出生后,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是谁。由此而带来的恶果就是近亲的结婚。人类在发展中逐渐发现近亲结婚是不好的。所以要理顺血缘关系。群婚制过渡到固定配偶,或一夫多妻制和一夫一妻制。从此后代都跟随父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血缘关系是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随父姓并不是一个“男子霸权”的问题,而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血缘关系认知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繁衍。所以这一点需要澄清,孩子多数随父姓并不可作为性别歧视的例证。
但是,历史、名著中对女性姓名的简化却是对性别歧视的一个表现,反映着女人的从属地位。《史记》中称帝喾所娶的两名女性为陈锋氏女、娵訾氏女,皆是以部族名加女称呼[5]。《红楼梦》中,许多重要女性的名字得不到重视,如贾母、王夫人、赵姨娘、薛王氏等,重在强调她们在家庭中的女性身份地位[6]。
四、职称与尊称
4.1职称
在职称方面,同样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民国时期报道男女平等写:社会出现了女医生,女革命家,女报人,女编辑,女兵,女运动员,女教师,女建筑师,女考古学家,女秘书,女作家,女校长,女银行家,女议员等等。但当时的人觉得女人从事职业很奇怪需要强调,当时的人不觉得这样写很怪。这些特别的强调都是隐性歧视的表现,女人被当作一种和男人不同的性别区分开。有男司机、男领导吗?时至今日,这些称呼仍然普遍存在。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男护士、男教师等叫法,这也是对男性从事偏女性化职业的隐性不认同,同样应引起重视。无论什么职业,都应该弱化性别意识,不给任何一种性别设限。
4.2尊称
在杨绛女士去世的那段时间里,许多人误以为称她为“杨绛先生”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表现,其实不然。“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相反,它出自古语,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纪比自己大”的意思。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同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但事实上,“先生”一词的用法丰富多样,可用于指称老师等教育工作者,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女士的丈夫,旧时以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德高望重者乃至现在对所有男性[7]。“杨绛先生”中的“先生”采用的是第一项意思,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五、俗语和流行语
5.1
俗语中,“头发长,见识短”、“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儿像娘,苦断肠”,反映出对女性能力、见识的偏见。能流传至今的俗语,定有其产生和延续的社会根源、社会文化。
5.2
除了俗语,在我们身边的流行语中也有例证:女生很乐意称自己为女汉子,男生却很少说自己娘,这也是一种内心潜在的性别歧视。这是为什么呢?传统社会价值观导致了女生内心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是需要保护的一方。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需要保护,她们就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我不需要男人保护我”的标签。但作为一个男生,传统价值观是需要你很强,去保护亲人的。你不能变弱,只能变得更强。和女人相比,男人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力量。如果作为一个男人,自己都把自己的优势摒弃掉,无疑是变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男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女性特质,因为作为一个男人是不允许自己变弱的。如:“你怎么跟个娘门儿一样唧唧歪歪”,相信绝大多数男性听了都不会高兴。因此,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得女人喜欢自称“女汉子”,而相较而言男人更不愿自称“娘”。
总而言之,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本身是一个重要载体,客观地反映着历史、文化、观念的产生、发展与变迁。语言的变革有赖于社会的变革,对于性别歧视这类社会问题,应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着手解决,而不能仅寄望于改造语言现象本身,否则无异于扬汤止沸。随着中国各方面的进步、全球各界人士对女权主义、性别歧视的探讨和分析,性别歧视现象正在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经历更广泛的讨论,从而反向推动着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
[2]《说文解字》
[3]谢元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5]《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6]《红楼梦》
[7]中国新闻网 国学知识
最后附上一首喜欢了很久的歌,Colbie Caillat的《Try》。女孩们,所有人们,拥抱自己的本真之美吧!
中英字幕Colbie_Caillat__-T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