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日,朋友圈里刷高考信息的好多。
孩子们要高考,我们就说说孩子的教育。
研究表明,无论是家庭教育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质、不是经济能力,而是“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美国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推崇“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即教育综合素质较高的父母。父母要担当孩子情绪世界导师的角色,不只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更对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戈特曼也指出了划定行为界限的原则: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接纳孩子的行为,而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可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父母需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支持整个家庭,这意味着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起自己幼时会减少。而回顾人类历史,孩子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父母、亲戚和邻居,通过与其他孩子的玩耍打闹,逐渐学会情绪调节和社会相处的技巧。在这种形势之下,父母当充分利用与孩子的相处高质量,担当积极主动的角色指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戈特曼团队对很多家庭进行了详尽的实验与调查,并对这些家庭中的孩子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十几年后,发现有一类父母在孩子变得情绪化时做了五件事,统称为“情绪管理训练”(Emotion Coaching)。经过情绪管理训练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和那些没有训练过的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这五件事分别是:
一: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有着良好感知力的家长,能利用自己敏锐的觉察力来体会和处理孩子的感受。
二:把握“机会”。当孩子遇到负面经历事件时,抓住这样的“机会”与孩子共情,建立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教孩子如何处理情绪。
三:倾听与认可。把孩子情绪化的时刻,当作与孩子增加亲密感并教他如何解决问题的机会时,就准备好了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下一个步骤——感同身受地倾听。耳朵听、眼睛观察行为,捕捉孩子情绪发出的信号;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四: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叫出情绪的名字,如此一来,孩子不仅理解了自己的情绪,还知道如何用词语来表达自己这种强烈的情绪,这将对神经系统起到安抚的作用,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的情形中平复。
五:为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划定界限,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在学业上有更高的成就,身体更加健康,和同伴的关系更加和谐,很少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遇到挫折时,他们能够更快地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当孩子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那么他们已经做好了独立迎接未来人生挑战的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