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打好囤,备好梯,丰衣足食无忧愁。
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
上面的这些民谣你都听过吗?今天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抬头。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今年的“龙抬头”发生在晚上十点前后。
龙抬头的“龙”是什么?
民间有一种说法“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何意呢?二月二不难理解,就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但是你知道“龙抬头”是什么意思吗?难道这一天真的有龙抬头吗?
对于这一称呼,民间有许多传说加以解释,大都与求雨、龙王有关。其实它们都是后人编排而成的。考察文献,我们会发现二月初二之所以被成为“龙抬头”,与这一天的天象有关。
我国是农耕社会,农业耕作根据自然节气的变化安排。节气的变化有很多的迹象,比如气温、物候等。还有一个重要的迹象,就是天象。所谓天象,就是天上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变化轨迹。
对于天上星辰,古人将其分成二十八个星座,俗称二十八宿(xiù)。同时,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将这二十八宿分成四组,每组各七个星座。其中,东方七宿由于形状类似一条龙,被称为苍龙;西方七宿类似一只老虎,被称为白虎;南方七宿类似一只鸟,被称为朱雀;北方七宿类似乌龟,被称为玄武。
古人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每当二月初二前后,在黄昏时瞭望天际,就会发现东方七宿的角从地平线出现了,好像一条龙的头抬了起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龙抬头”日。
在大约2000年前,中国古人看到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在日落后不久。由于存在岁差,如今人们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八九点才能看到“龙抬头”。
今年看到“龙抬头”的时间相对更晚,大约在晚上十点。
在农历二月初二之后的近两个月内,大家在晚上不同时间段可以看到“龙头”角宿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整条“苍龙”从地平线升起需要约6个小时。
这里的“龙”本是天象,后来被历代人们附会成为龙神,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事实上,还有一种比较科学的说法是:“龙抬头”是指各种虫蛇开始苏醒,结束一冬长长的休眠。不是有句俗话叫“二月二,龙抬头,蜈蚣、蝎子都露头”嘛。二月二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
“龙抬头”在民间的习俗
二月二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丰收。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剃龙头
二月二可谓“中国传统理发日”, 民谚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在春节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出空来理一次发,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龙抬头”的日子了。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是日,多剃发”成为流传千年的龙抬头习俗。在这万物更新的时候,剃头就是为了迎合这种蓬勃之气,让我们也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吃龙食
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还要把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这就寓意为“龙抬头”。
此外,“二月二吃豆豆”,不少地方当日还有炒豆子、吃豆子习俗。
踏青
宋朝时二月二叫“花朝节”,把这一天制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福”之意。
“龙抬头”诗词
二月二是一个传统节日,
此时,正值春天。
古代诗人用笔墨表现春天的美好。
其中,也可了解“二月二”的历史习俗。
《二月二》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龙抬头,是节日的欢庆,是万物的更新,是一年的复始,更是人间的希望。
本文部分文字综合自网络,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