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窗 里 窗 外织梦人
乡土记忆散文:90年代的城乡客车

乡土记忆散文:90年代的城乡客车

作者: 乡土文化记录者 | 来源:发表于2023-07-25 09:03 被阅读0次

    在鲁西南地区,曾经出现过一种特殊的城乡客车,那就是当地所言的“客棚”。“客棚”出现的时间为1990到2000年,在这十年间里,客棚给村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客运文化。1990年之前,从农村去县城,除了可以骑自行车或者走路之外,只能坐机动三轮车了。在农村拥有一辆机动三轮车就像现在拥有一辆宝马车,甚是风光。有钱人家将三轮车的车厢搭上军绿色的棚子,在县城与乡下自由载客,成为后来“客棚”的原型。

    大约1991年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与国内经济的好转,人们的生活条件慢慢变好起来了,这时候客棚代替三轮车出现在了乡道上。客棚并不是新车,而是从大城市淘汰而来的面包车或者小客车。有的客棚外皮都掉了漆,甚至有的门都关不上,但它丝毫不妨碍乘客们的热情。在当年,农村水泥路还没有普及,客棚只能在固定的乡道上行驶,很多农民都要骑着自行车去固定候车点坐客棚,于是很多客棚在车后面焊了铁架子,专门用来悬挂农民的自行车。坐客棚的人很多,有放假回来的大学生,有出去打工的农民,还有去县城看病的人等等。那时候的司机都是个体户,抢客源是他们最拿手的工作 有时候容不得你开口说一句话,售票员一把就把你拉到车上套近乎:“你看大哥四方脸,一看就是有福的样,去县城吧,两块钱,到北关下”,还没等客人反映过来,她又去拉拢下一个乘客了。客棚行驶起来摇摇晃晃,后面的自行车也随着客棚的颠簸发出金属撞击的响声。有时候客棚实在是挤不下人了,就有人站在车外面的自行车架子上招摇过市,危险系数极高,但在那时候,一切都显的那么正常。有时候车子严重超载,客棚就歪着身子在路上行驶,所以经常会发生车胎爆炸、车轮被压坏等事故。

    客棚的形态是多样的,有的客棚特别小,就像面包车一样大,也有的像中巴小客车,还有的像金杯车。客棚外皮的颜色也是丰富多样,其中以白色的客棚最多,其次是红色,但都是破破旧旧的样子,有的掉了漆,露出灰色的金属结构,很有年代感,在那时,只要是遮风挡雨的机动车,都可以载人拉客。我小时候很喜欢坐客棚,因为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坐汽车。我喜欢体验客棚行驶在弯弯曲曲的乡道上的感觉,虽然那时候的路一点儿也不平,但客棚坐上去完全没有颠簸感,比骑自行车舒服多了。

    在当时的农村,坐客棚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就要去县城了。去县城,也意味着去“大城市”开眼界去了,县城成为那时候的农村孩子最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很多种没有见过的汽车、高楼、百货商场等。几乎每个从县城坐客棚回家的小伙伴都会对自己的朋友吹嘘一番,没去过的小伙伴只会露出羡慕的表情,他们内心都在想着:何时能坐上客棚,去县城走一趟呢。

    2000年之后,客棚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型的城乡公共汽车。显然,新车的到来,人们还不适应,因为人们再也不能将自行车挂在客车后面了,自行车不能带到城里,人们就不能自由穿梭在县城买东西了。客棚消失了,这个只有十多年的客运文化,像昙花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至今,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客棚的运载历史,它虽然短暂,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乡土记忆。(声明:本文为原创散文,图源网络,无关本文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记忆散文:90年代的城乡客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ac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