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甜 徐鹏 语文建设杂志
(本文约6896字,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摘 要】本研究借助BICOMB2.0和SPSS27.0软件,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对114篇有关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研究的有效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跨学科学习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两大领域展开。文章选取“教学设计”“关键能力”“学习情境”“教研共同体”四个关键词,深入分析了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知识图谱;研究热点;未来展望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课程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时代对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要求。课堂教学不再只是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而是将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思维方法等有机整合起来,聚焦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建构学习情境、整合学习资源,通过语文学科实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突出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生认知的进阶发展。跨学科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引起了基础教育界的关注与讨论。本研究尝试运用知识图谱进行分析,揭示近年来跨学科学习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跨学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学术期刊论文2921篇;将来源类别限定为“CSSCI”“北大核心”,检索起始时间不作限定,截至统计时间(2024年3月7日)得到学术期刊论文1114篇;剔除与基础教育领域研究范畴明显不相关的文章,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14篇。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程目标开始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更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从图1可以得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1年开始出现公开发表的跨学科学习研究论文;从2015年开始,关于跨学科学习研究的论文数量整体稳步增加;2019年数量略有减少但随后持续上升,尤其是2021~2023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第一步,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并导出有效文献的相关信息;第二步,运用BICOMB2.0软件对有效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可以得到高频关键词和词篇矩阵;第三步,运用SPSS27.0软件对词篇矩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和相似矩阵;第四步,运用SPSS27.0软件对相似矩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知识图谱;第五步,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和知识图谱,探讨跨学科学习研究的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研究过程与现状分析
1.确定高频关键词
利用BICOMB2.0软件对114篇有效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为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研究者将“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项目式学习”,“课程标准”“新课标”等意义相近的关键词加以归纳整合,剩余有效关键词253个。截取累积频次达到总频次40%左右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1]在此次研究中,设置频次“≥3”,共截取关键词20个。其中,居前10位的关键词频次“≥6”,依次为跨学科(114)、核心素养(22)、课程标准(10)、课程整合(9)、综合实践活动(9)、STEM教育(8)、项目化学习(7)、教学设计(7)、芬兰现象教学(6)、大概念(6);位于后10位的关键词,频次在“3~5”之间。(见表1)这一结果初步说明,跨学科学习近年来备受关注,成为培养核心素养、修订课程标准,以及促进课程整合的抓手;综合实践活动、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芬兰现象教学、大概念等相关研究,共同推动了跨学科学习的发展。义教新课标专门设置了“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符合国际语文课程改革发展趋势,能够促进语文教育界从跨学科视角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生成高频关键词矩阵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利用BICOMB2.0软件将20个高频关键词生成词篇矩阵,再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7.0软件,选择落合系数将其转化为一个20×20的相似矩阵。在相似矩阵中,落合系数的数值越接近1,就说明这两个关键词距离越近,它们的相似度越高;反之,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低。[2]限于数据呈现篇幅,我们根据上述标准从20个高频关键词中选取与跨学科距离最近、居中和最远的7个关键词作为样例来分析,形成一个7×7的相似矩阵。(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核心素养(0.439)、课程标准(0.296)、课程整合(0.281)与跨学科距离较近,表明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要求,跨学科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研究热点,也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教师专业发展(0.209)与跨学科的距离相对较近,但是教研共同体(0.132)与跨学科的距离最远,表明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教师个人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困境与改进策略,较少关注跨学科教研活动。各学校如何“强化薄弱环节,确保各类各项教研活动发挥应有的服务、引领作用”[3],如何服务、引领教师组织和开展高质高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将会是跨学科教研面临的挑战。此外,表现性评价(0.162)距离跨学科较远,说明目前关注度还不够。但从实际教学来看,跨学科学习非常需要基于真实学业表现的评价研究,如何根据跨学科学习的特点开展表现性评价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我们继续将BICOMB2.0软件生成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2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2)。图中纵轴的文字和数字为参与聚类的20个高频关键词及其序号,横轴的数字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距离(以5为单位切分),数字越小表明距离越近、相关度越高[4]。根据距离和相关度,20个高频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种类。种类一是课程改革研究,15个关键词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小类。第一小类是“跨学科学习为课程改革提供有效路径”,包含学习情境、表现性评价、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芬兰现象教学、课程改革、关键能力、STEM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12个高频关键词;第二小类是“跨学科学习通过大概念整合课程资源”,包含大概念、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等3个高频关键词。种类二是教学实践研究,包含主题学习、教学实践、教学设计、项目化教学、教研共同体等5个高频关键词。
4.生成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运用SPSS27.0软件对相似矩阵进行多维度分析,用标准化方法选择Z分数(Z-Score,即标准分数)绘制跨学科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3)。结果显示,其拟合效果良好(压力指数Stress=0.242接近0,决定系数RSQ=0.667大于0.60),可以较好地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图谱中,各个小圆圈代表每个高频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图中圆圈间距离越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反之,则关系越疏远。[5]从图3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研究(领域1)的关键词分布在四个象限。位于第一象限的关键词,是近年来跨学科学习研究的重点,且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位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关键词,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很有可能成为未来跨学科学习研究的热点;位于第四象限的关键词,目前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未来的跨学科学习研究中值得我们关注。教学实践研究(领域2)的关键词主要处于第二和第三象限。领域内的关键词距离相对较远、关系不够紧密,但是在未来的跨学科学习研究中仍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与较大的探究空间。图3的领域划分与图2的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一致,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跨学科学习领域不同研究热点的聚合情况,并预测跨学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从图3还可以看出,跨学科学习研究在象限横轴上主要围绕教学设计、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展开,在象限纵轴上主要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展开。此外,跨学科、课程整合、教研共同体离坐标中心点较近,它们也是研究热度较高的关键词。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主要参考坐标轴和象限两个维度,结合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理论和实践研究,从四个象限分别选取教学设计、关键能力、学习情境、教研共同体作为代表性关键词,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我们按照跨学科学习的一般教学逻辑来呈现四个关键词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教学设计:探寻课标、教材和教学的三级转化机制
教学设计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恰当处理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基础。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围绕设计原则、设计依据、设计策略、设计课型等话题展开研讨。在设计原则方面,研究者主要围绕六大核心原则展开探究,具体包括素养化取向、主题化统摄、结构化任务、可视化证据、学程化设计、混合化场域,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价值转型对跨学科学习的推动和引领作用。[6]在设计依据方面,研究者主要聚焦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和学生发展三个维度。其中,学生发展是最重要的依据,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等具体要素。在设计策略方面,研究者主要从确定学习主题、明晰学习目标、提出评价要求、安排学习任务、展开学习任务、促进学习反思等维度提出操作建议。[7]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逆向设计”理念,将学业评价置于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间,突出学业评价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课型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单学科辐射和多学科联动两种课型来讨论设计思路,也有研究者从跨学科、多学科、超学科等概念出发来探究跨学科学习的基本课型。从一线语文教师的实际需求和跨学科学习的推广价值来看,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今后应该重点探究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三级转化机制,大致可以围绕三条路径展开:依托语文教材体系体例,在单篇阅读、单元整体教学、整本书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跨学科学习;兼顾语文教材体系体例,结合日常生活热点开展跨学科学习;超越语文教材体系体例,围绕丰富多样的学习主题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跨学科学习课程。
2.关键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从事日常工作和实现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认知和态度等要素的综合表现。国内外研究者通常将沟通、合作、创新、批判思维、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能力作为关键能力,即“5C”能力。具体到跨学科学习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围绕关键能力的维度指标、评价方式等议题展开探究。在维度指标方面,有的研究者梳理了义教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中有关跨学科学习的层级描述,提炼了十项关键能力,具体包括自主观察、提出问题、规划活动、整合信息、合作探究、解释推断、提炼观点、解决问题、表征成果、交流反思等维度。每个维度之下又列出具体的能力指标,比如在“表征成果”之下要求学生能够用照片、图表、视频、文字等展示跨学科学习成果,并与他人分享、交流[8]。在评价方式方面,研究者主要基于过程性评价展开探究,主张要体现评价取向的激励性、评价证据的真实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评价重心的集中性。[9]研究者都倡导搜集真实的学业表现证据考察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关键能力的发展状态,包括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投入度、互动性、情感态度等现场表现,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的活动方案、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业成果。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跨学科学习中关键能力未来还有很大研究空间。今后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借助多学科知识分析、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和关键能力表现。通过长期的跟踪性实证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操作性的跨学科学习关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适当融入增值评价,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关键能力的进步幅度,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监控。
3.学习情境:统筹关照关键学习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学习情境是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关注的关键学习要素之一,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义教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10],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些要求和提示对跨学科学习的情境创设带来极大启示。在跨学科学习的情境建构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围绕学习情境的学理阐释和实践探究两个方面展开研讨。在学理阐释方面,研究者主要辨析了学习情境的基本特性、功能价值等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在情境建构方面,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习任务群相比,在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同时更需要体现真实性。创设学习情境要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参与者,学会调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甚至主动学习更多相关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11]在跨学科学习的情境创设路径方面,研究者认为要秉持“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的取向[12],采用真实问题驱动的方式,融合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典型、深刻、连续的学习体验。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将学习情境置于跨学科学习的整体图景中,深入探究如何恰当处理学习情境与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其他关键学习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基于小学不同学段学习进阶视角,考察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4.教研共同体:构建良性运作的学科协同育人机制
教研共同体是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平台。我国学校教育一直以分科制为主,除个别学校在小学阶段尝试学科整合教研之外,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分科教研状态。因此,构建跨学科学习教研共同体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跨学科学习教研共同体研究领域,研究者主要围绕构建逻辑、构建路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展开。在跨学科学习教研共同体构建逻辑研究方面,研究者认为需要遵循整合性、共生性和具身性三种逻辑,促进基于问题驱动的知识整合与课程联动,推动基于协同合作的自我认同和开放融合,实现基于能动参与的经验激活和身心统一[13]。在构建路径方面,研究者认为应该坚持学科立场,培养跨学科合作意识,创新教研方式[14];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确定富有跨学科探究价值的学习主题,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邀请学习主题涉及的其他学科组,围绕跨学科学习任务展开交流、研讨,找准学科“跨点”,把握学科“跨度”,设计跨学科学习方案并实施、反思和改进,从而实现学科组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优势互补[15]。在管理体制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可以借鉴学院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建立“教师参与—课题引领—院长负责”的学院制管理模式[16]。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应该成立跨学科学习管理委员会,建立跨学科合作教学制度,搭建跨学科学习智能网络平台[17]。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在跨学科学习教研共同体的协同合作模式、质量评估考核、全程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校本特色和校际合作的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路径也值得关注。此外,从数字赋能视角来看,如何运用人工智能融入跨学科教研活动也亟待深入探究。整体而言,要调动不同学科教研组的积极性,在多向度的日常交流和教学研讨中实现协同育人。
综上所述,自义教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学科研究者都在进行持续的深入探究。近年来,大批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教学案例涌现出来,这对推动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面的知识图谱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跨学科学习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中还有很多议题值得关注和跟踪。我们也希望广大教育同人通力合作,深耕跨学科学习研究领域,用实际行动和优质成果讲好课程改革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5]郭文斌.知识图谱理论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11,106.
[2][4]郭文斌,尤兴琴,林燕.儿童绘本阅读领域研究的热点分布及趋势[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6][15]徐鹏,王俊杰.小学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教学路径探析[J].小学语文,2024(2).
[7]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9).
[8]徐鹏.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13.
[9]徐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理解[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11]褚清源.跨学科:跨向学生的真实生活——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玲[N].中国教师报,2024-04-10.
[12]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
[13]田贤鹏,彭莉.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的三重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6).
[14]朱宁波,靳荫雷.素养本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意义阐释与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2023(4).
[16]顾鑫城,陈勇,许滢莹,许冬平.学院制:中小学跨学科教研的未来走向[J].课程教学研究,2024(3).
[17]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怎么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205~216.
(唐甜,徐鹏: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4年6月(下半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