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幼年时期父母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对儿童以后人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务工造成了儿童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完整,亲子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尽管在外务工的父母有些时候也会回家,但是亲子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父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无法给予自己的孩子足够的照料。这些留守儿童成为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高发群体。
我们应对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设法改善或者弥补早期教育的缺失,使他们体验到关怀与爱,能够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身为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如果有可能,在孩子幼小的阶段尽量不要长期外出,特别是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尽可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如果出于生活所迫不得不抛家别子、背井离乡漂泊在外,那么父母尽可能一个人外出打工,留一个在家里照顾孩子。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必须夫妻双方都得出去,尽量在孩子三岁以后,度过二元关系的重要时期,再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抚养,但尽量保证抚养人和抚养环境的稳定性,不要频繁的更换抚养人和搬家,不要频繁的换学校。
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去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教育,以保证他们基本的心理健康。
首先,父母要有完整的责任意识,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父母应当意识到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包括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责任意识,才可能有关爱。儿童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监督。
在外的父母要坚持定期、不间断地保持与孩子各方面的联系,消除与孩子的沟通障碍,具体可以通过发短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增进沟通,这样孩子有什么问题可以方便地求助父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
父母要学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并接受家长对他的爱。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呵护,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缺少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关。因此,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要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
其次,重视母亲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早年经验,并认为早期生活经验将会对儿童的一生造成重要影响。他们普遍认为儿童不良心理最初的产生来自于和父母尤其是与母亲的交往过程中的关系失当,而且这种负面的情绪状态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条件允许,要把母亲留在家中照看儿童,让孩子至少与母亲一起生活,享受母亲之爱。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母亲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最后,打造“支持系统”。所谓支持系统是指能够向孩子提供帮助的人际关系。参与到这个系统的有爷爷、奶奶、亲戚、朋友,还可以是老师、托管机构和政府援助机构。在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可启动“支持系统”,给孩子快速提供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