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这两章的内容,终于解决了我心中以来一直以来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以前在学校学得很多知识,出到社会后都没有用。因为,我们学得都是专家结论,都是被动接受,都是单点结构,都是低通路迁移。比如,物理中的什么并联串联,化学里的什么反应公式,语文学科中的词语解释,说明文的练习、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等,都是背下来的,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怎么来的,大多数都不知道,老师也没有过多的讲解,更没有让我们去探究。所以,属于是惰性知识,部分只能在学科内迁移,一离开书本,就没有办法变通,这是因为没有用大概念统整,没有联系实际,没有确实去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没有学习专家思维,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对山川湖海的独特的感受,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和“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文章包括《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习作是“变形记”,可以以《花之歌》为蓝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想象,以“自己”那独有的角度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围绕“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来交流的。词句段运用是体会比较复杂优美的排比句的好处,还有体会分号的用法、从路牌中读拼音认识地名,最后是日积月累《进故人庄》。
这些内容,我认为不能说哪些知识有用,哪些知识没有用,而要看你依据这些内容确定什么教学目标,采用什么形式组织学生学,用什么大概念统整,也就是说,学生学了这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你只是一篇一篇课文的教,学生被动地听,那么可能学了之后,很多学生学完之后就忘记了,可能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东西。但是如果定为“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包括一草一木,一石一鸟,能够用心感受,大胆联想开去”这样一个大概念,去充分感受文选中的篇章内容,去领悟表达的方法,并能到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表达,这样的学习,肯定是非常有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