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来自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还有很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感悟。
以下是我最近几天的小感悟,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昨天读书被一位家长夸奖了:“赵老师最近一段时间读书进步不小呀,底气十足,我再听一遍”。瞬间觉得很开心,立马在群里发了个红包,马上想打开课本继续读。
大人受到肯定,尚且如此受用,想必我们的孩子受到鼓励赞美肯定也会很开心吧。
2、给孩子说话说了两遍,孩子充耳不闻,有些不悦,想提高音调。
想来平日的时候,孩子也有很多时候给我们说话,我们要么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要么在回信息,总之我们有很多的理由不耐烦,不回应孩子,或者回应的敷衍。
想必孩子也抗议过,不开心过吧。
我们都希望被“看见“”被“听见”,下次就好好的回应孩子吧。
3、一位家长打电话诉说孩子的情况,孩子最近成绩不断下降,家长很着急,诉说的时候语气急躁,语速很快,给人感觉非常的焦虑,也表达了很多对孩子未来的担心和担忧。
听了一会儿,我内心也有点焦躁,浑身不舒服,不想听了。
看来焦虑是会传染的。
孩子成绩退步,本身就很焦虑,家长再焦虑,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增加孩子的焦虑。
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处理的首先应该是我们自己焦虑的情绪,先稳住自己,再给孩子助力,而不是增加孩子的压力。
4、一位家长打电话让给孩子咨询,期间不停的交代我要怎样给孩子说,说什么,虽然也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但是觉得有束缚感,时间久了就不想听了。
推此及彼,平日给孩子讲话的时候还是要学会放手,少一些唠叨和建议,多一些相信,相信孩子有能力,相信孩子能做好,我们的相信也许会让孩子越来越好。
我们的太多的建议、交代和唠叨,也许会让孩子觉得他不够好。
5、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咨询,家长总是替孩子回答问题,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很内向,不会说话。孩子的沟通也确实差强人意。
所以我想想毁掉孩子的哪部分能力,那就替孩子去做。替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能力就越弱。
孩子的回答不管有多么不流畅,那都是孩子的能力,未来的道路需要孩子去走,家长只能辅助,而不能代替。
6、身边有一个人,总是在别人正说话的时候,去打断别人的说话。要么是她不想听,要么是她想说自己的话。次数多了让人不舒服,觉得不被尊重。
有一次她正在说话时候,有人马上打断了她的话,让她也感受一下被人打断的感受。
所以想让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在与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论我们多么着急,多么不想听,还是耐心的倾听孩子说完吧。
7.和几个朋友聊天,说每当和老公有矛盾的时候,老公都会对产生矛盾的事件避而不谈,或者是冷处理,即便是想要去沟通的时候,也是一大堆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结果也是不欢而散。
时间久了,对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避而不谈,把隔阂留在心间,时间久了感情也越来越淡。即便后来老公态度有所缓和也已经不想再聊那件事情了。
如果我们与孩子之间有冲突,有矛盾的时候还是及时化解吧,不是为了探讨谁对谁错,或者是追究谁的责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的体现吧。矛盾积累的太多,会影响亲子关系的。
这都是我个人的小小感悟,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大家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你会发现小事情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大道理。
有时候知道和做到还是有距离的,自己的感悟也许印象更深刻一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