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在新时代再接受党性教育,我们出发了。
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是刘少奇副主席的故居所在地花明楼市。
达到目的地已是下午4点过,旅途的劳累并未消减我的半分热情。我漫步在伟人故居的林荫大道上,脑海里放电影般搜寻刘少奇的形象,当然这些形象也都是影视剧的演员的扮演后形象,我总是当作那就是刘少奇,高大身影,亲切的面容,深邃的眼神,人民爱戴的领袖。
由于故居修缮和保护工作做得好,让我们看到20世纪20年代一个殷实的家庭走出一个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者。由于家庭殷实,刘少奇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学习,目睹了灾难深重的祖国正受到列强的欺凌,青年刘少奇毅然拿起枪杆子,领导安源煤矿工人罢工,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到刘少奇纪念馆,各种他生前的照片和文字说明都陈列在墙上。让我久久驻足不愿离去的是他被“四人帮”陷害时最后的影像:形容枯槁。这是一张刺痛人民的心灵的照片:刘少奇带着屈辱含恨离世。
我在想,他受到非人待遇时,一定没想过要去做怎样的惊天骇浪般的反击,因为那样的话,会有更多无辜的生命搭进去,一定憋足了劲,就是要顾全大局,不要国家陷入混乱。于是,没有动用手里一丝的权利,在屈辱中带着对祖国和战友的眷恋悲怆离世。
我似乎懂得,在那样法制不健全的年代,顾全大局是怎样的伟大,爱自己的祖国是怎样一种伟大。
红色之旅第二站:韶山,毛主席的故乡。
“孩儿励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大巴车一到站,我不禁脱口而出这首毛主席的《七绝·赠父诗》,青年毛泽东为国为民立志向学的高大形象立刻便清晰起来。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讲是少年毛泽东帮助孤寡老人毛四阿婆收谷子的故事,故居前的平地,我的思绪便飞扬起来,一个少年满头大汗,在大雨来临前急急忙忙帮助邻居阿婆收谷子,而自己家的谷子却被淋坏了。一个少年都能这样悲悯弱势群体,最充分体现了他的领袖潜质。
在毛主席故居,我总是瞪大了眼睛,似乎想发现点什么来。是想看到穿着长衫手捧诗书诵读的少年?还是煤油灯下,一个中年人组织召开秘密党支部会议?都是。我最愿意看到是一个青年学生辞别母亲外出求学时而慈祥的母亲依依不舍偷偷擦拭眼角泪水的场景。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是的,他有高远的理想,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好男儿雄起正当时。挥一挥衣袖,带着一箱箱的书籍,带母亲的牵挂,青年毛泽东辞别家乡,去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去了。
接着我们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虽然不是第一次到这里,但是我总是内心涌起波澜来,每次来每次总是有新的感受。特别是面对铜像重温入党誓词,我眼睛热了起来,是新的力量涌入,是被我所热爱的祖国感动到。
站在毛主席铜像下的这一刻,无需提醒,无需豪言壮语,我觉得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吟诵这豪迈的诗句,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长沙橘子洲。
站在湘江边上,仰头便与青年毛泽东雕像深邃的眼神相遇。我们一行人立刻就激动起来,纷纷拍照,简直是一群疯狂的粉丝。
在长沙,青年毛泽东遇到他一生挚爱的革命伴侣杨开慧。在白色恐怖下的当年的中国,如果没有共同的革命信仰和坚贞不屈的真爱,就没有在屠刀面前面不改色的从容淡定,那所谓的“只要你签字同意与毛泽东决裂,我们就放你一条生路”的诱降,在杨开慧的眼里,是多么的可笑。
她深爱着他,为他赴死,杨开慧是那样的心甘情愿,抛下年幼的孩子,为成就丈夫伟大事业,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站在橘子洲头,我们也深深缅怀这样一位伟大的妻子。
红色教育并不因为旅程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应当追随伟人的足迹,在当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将一代伟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服务于我们挚爱的祖国。
寻找伟人的足迹微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