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张宏伟特级教师的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数字原住民”学习的样子。
张老师认为现代孩子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让孩子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技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教学;也是古人说的:善假于物也。这是智慧,是智慧的教学。我一直主张学生课前自学,没想到张老师在低年级就让孩子们正儿八经的自学,二年级就开设了“课前为什么要自学”“课前怎样自学”的系列课程。
带着问题进课堂,我的学生受益的不少。
转:张宏伟教师在第八届中国创新教育年会上进行的演讲的第3部分
现在的孩子是数字的原住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多了:场馆、人际、书籍、网络、电视、APP……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这些工具和路径自己就能获得和达成。
相应的,我们教学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于是,全景式数学教育最大化助力学生“自成长”的“愿景式学习”应运而生。
首先,我们达成两项共情和共识:
1.和教师——我们备课的首要工作就是分析、剥离出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能生活会的内容,找到不得不教的点。
2.和学生——我们每天聚在一起学习数学的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把这40分中的很多时间耗在自学就能解决的问题上,太可惜了,所以,能在课前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千方百计在课前解决,课上主要解决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二年级就开设了“课前为什么要自学”“课前怎样自学”的系列课程。
,激发自学需要,自制学习愿景。我们引导学生先基于自己生存、生活、学习、发展的真实需要发现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要学习的内容、继而制定自己的学习愿景。
最后,师生共建各种“学习支架”,保障学生能充分地进行课前自修,找到、提出必须在课堂上借助同伴和教师一起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即:课堂愿景)。
在“愿景式学习”中,学生课前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和支撑,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身心状态、学习节奏等自主安排、自主定制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千方百计解决自己能在课前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及时把“自己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传到愿景群里。教师经过汇总、筛选、梳理,把学生真正须要伙伴助力、老师教的东西“淘”出来,并成为课堂的中心议题。
这样,“全景”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共同解决学生问题的地方,而不是学生解决老师问题的地方。课堂的时间真正用在了刀刃上,师生共同围绕学生自学生成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辨析、讨论、碰撞、影响、激励、鼓舞……把主要精力投放到知识技能的规范与完善(包括结构化和系统化)、多法交流、深化思考、突破难点、理解本质、激发创新、提升思维品质、提炼思想方法、开慧根、厚视野、能实战上。把“课堂”变“克堂(攻克他自己不能攻克的地方)、展堂、辩堂、演武堂”;变“学校(xiào)”为“学校( jiào)”——即“师生共同对自学中的问题进行检验、校对、考核和改进,对学习的技能进行较量、挑战和对抗……”
这,或许也就是数字居民应有的一点学习的样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