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烈的时候,情绪反而喷薄成诗,五七言,四六句。只有心神微漾,才会如细水流淌,涓涓成溪,娓娓以道。
佳节双至,吉兆当头,本应好好书写,慢慢言说。正如开篇所言,似乎找不到合适的文体与笔触来描叙九月的苦辣酸辛,更想不出恰当的词藻与基调来憧憬十月的起承转合。故而憋出残诗二首,既算作滥竽充数,也强装惜墨如金。
今天去了趟实实在在的市中心,1号线和2号线的交汇处,拥有27(甚或28个,记不大清)出口。略略地把附近四家商场逛了一逛,也不像有欲求的购物者,倒像是商业管理公司的调研员。之前的大环境就很微妙,疫情过后更难独善其身,实体店的惨淡无出其右,特别是鞋服。可以说,线下零售业的寒冬仍未过去,当然,江浙的整体状况应比东北老家强些。

与鞋服百货类相比,餐饮区依然火爆如昔。长假第二天,许多口牌超好的网红店顾客盈门,等位的座椅人满为患。总之一个人在哪儿吃、吃什么都是索然无味的,不如乘地铁回去,在住处附近随便吃个炒饭好了。

我始终认为,等把周边的吃食和有待品尝的特色寻遍,自然就会倒逼自己下厨做饭了。可是转念又想,为何不双管齐下,先把居家的烟火气搞起来,让胃肠熨帖,让生活充实,让精神慰藉呢?况且,里里外外、叮叮咣咣地忙活下厨,研学菜肴,家才更有家味儿,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儿。不管咋说,咱也是疫情期间家常菜主理,访学期间中餐担当啊。只要把懒得做和一个人的伙食嫌麻烦等思想障碍摒弃,接下来就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正轨了。
说干就干,当机立断。锅灶可以网购的,已经选好了一款大品牌电磁炉和锅具的套组,还附赠七七八八的菜刀勺子什么的。至于主品之外赠送的东西,能用就好,不行再换。登陆一看,今日18:00前下单明日必达,江浙沪物流就是便利啊。餐具和调料还是在商超现场采购吧,虽然超市也可以网订送货。至少我认为,盘碗勺之类的瓷制品还是实体店有保障,可以在物美价廉的前提下无碍健康。

从超市回家一路推车,用句家乡话讲,就是“搁车驮着”。因为一样样买齐了,东西不少,又有点沉,尤其是怕骑行颠簸再把那些易碎品给“cei(卒瓦)”了。这下可好,在午后的骄阳下,一位中年油腻大叔推着自行车时快时慢地行走,前车筐,后车座,又是塑料袋又是纸箱,身后还背个双肩包,这形象也没谁了吧!?
最关键的是,已经走了一上午,步数一万大多了,腿脚也确实需要歇息了。妥妥地,保持着推车驮物、背包尬走的状态,硬生生“凑够”了两万步。
大半天,累,并快乐着。见识了生活的千般姿色,明白了生活的万种风情,才会有改变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原动力。每一分努力都会有回应,每一丝希望都会有依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