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不只一次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一个“我”存在,为什么世界呈现出的“我”是这个样子的。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所以我努力地寻找答案。
小王子曾说: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玄乎的回答,就像一个禅师拈花一笑,而要你揣摩从中所含深意。在通往自己世界真理的道路上,从来没有人也不会有人告诉你怎么走,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在这个世界不断地试探、摸索,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但是有的人会找到,有的人至死也不会明白。
我认为自己通往世界至理的途径就是写作,尽管我一直拿起放下、放下拿起,也拼尽全力去追名逐利,去挤占资源,但是至始至终我都对写作心怀牵挂,也许这就是世界赋予我的天赋!
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作,那时写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渴望老师在课堂里抑扬顿挫地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念我的作文,然后期待它能贴在课堂后的黑板报上。而那时的写作充满着稚气和一些现在想起来都很有意思的桥段,比如说“小明”是作文多次出现的主角,没有小明作文就无法写下去;比如说做了好事,总会低下头看一下“我胸前的红领巾,它显得更鲜艳了”;而我经常会犯“把邻居家玻璃窗打破了”的错误,又会经常做“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好事……现在想起这些作文的桥段,就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童年的印记,而更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再大一点,上高中的时候爱好写作,却是因为校报。那时,我们同年级的还有好几个爱好写作的同学,我们每期都向校报投稿,那时候学校里的校报基本上每期都能出现我们的名字。所以在校报上能看到我们的名字那就是一种成就感,更何况还能得到学校的一点点稿费,改善改善伙食。而最让人心动的是,高中时期那青春萌动的季节,谁的文采好谁有才华,那往往也是很多女孩子喜欢的对象,因为女孩子都喜欢收到一封文采浪漫多情的情书。
我在高中的时候写过一封情书,就那一封情书我就成功地追上了我喜欢的女孩,便开始了老师和家长不允许的早恋。具体情书的内容我已经忘记,但是我依稀还记得我的形式,那就是写了些向女孩表露心迹的话语,同时又附上了一首自认为很浪漫很优美的情诗,我相信是那首情诗打动了她。所以说这就是我们那个时候写作的力量,很纯粹也很令人怀念的青春时代。
在高三的时候,我还遇到过一位是作家的语文老师,他写了很多优秀的小说,而且在一些杂志上有发表,他也曾经在课堂上念他的作品,给我们的作文带来很多启发。这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语文老师,在高三那种紧张烦闷的日子里,这位老师并没有十分地要求我们的成绩,而是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他眼中的“孙志刚事件”和“非典事件”,每次讲这些事情的时候他都中气十足,正义感爆棚,我永远都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跟你们讲这些,是不管你们以后怎么样,我都希望你们能有自己的善恶观和是非观。”
而正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作,我选择了新闻学专业。在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尝试写过一些小说和随笔,那时候电脑还不十分地普及,我每次都是先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再找时间去网吧或者去图书馆把它们打下来,然后发到自己的QQ空间或者豆瓣。我也曾经向很多杂志投过稿,但是很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坚持。
但我唯一坚持的就是,给从高中起就一直和我在一起的女朋友写情书,这可能是我大学里从未间断的写作了,直到大四的时候,我和她分手。而分手之后,我便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黄白之物,为了房子车子,和写作也进行了短暂的分手。而即使有写作,也是工作上的文案、方案或者文件,而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了。
而再次提笔,却是母亲的突然去世。母亲死于一场意外,在医院为母亲守夜的那几个夜晚,我用手机记录着母亲的点点滴滴,用手机写作祈祷母亲能够醒过来,在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长大以后和母亲的交集那么少,很多事情很多回忆都已经淡化了,我悔之晚矣!而当母亲的棺材放入黄土的那一刹那,我觉得母亲告诉了我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去追求什么。
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我曾经不只一次思考,写作的目的或者意义是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会带着功利性去看待写作,想通过写作成名,拍电影赚钱。我们的社会也给我们呈现了郭敬明、韩寒之类的典范。而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各类IP更是促使这一种功利性的写作目的;还有现在出现的各类公众号,无不是广告软文满天飞,即使再美的文字也散发出一种铜臭味。
这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使然,在当下社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理解,只是很难有“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感慨了。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这段闭关的时间里我回答了我的写作观----那就是用文字铭记光阴。我觉得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这么简单,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思考,然后在这个记录的过程中去寻找时间和生命的答案,而这一切终究不过是----属于自己的平凡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