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挫折是个好东西,它没把你整太惨的话,还是能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我在过去的一天之内持续怀疑、否定了自己之后,决定坦然接受。明白我要舍弃的,也更坚定了自己的心之所向。下文就是我对于「有温度的人生」的一次思考。
一、自欺
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上周六是江苏省考的日子,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默契地一起去充分母了呢。公务员,这是一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光荣而伟大。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比如中举的范进。
而如今,我的双亲对公务员女儿的渴望超过了幸福女儿的程度,开玩笑的。他们只是希望我工作好,收入高,找对象有资本,退休有保障顺便自己脸上有光罢了。这是我考公的直接原因,「不胜其烦」也。
虽说做好了打酱油的准备,也不能真的毫无准备。98块的报名费还是需要一些心理补偿,复习做题还是需要的。再说,人总是要有些小侥幸的,万一考上就可以拥有一份别人都这么觉得的,那我想应该也是的更体面、收入水平更好的工作了。
两个月之间断断续续地准备着,牺牲了美好的周末用来做模拟卷。上设计课、看书、练字、看美剧、和朋友出去玩都暂停,取而代之的是满头油腻、眉头紧锁的「小认真」我本人。
二、自疑
上午考完行测,挫折感随之而来。在行测依旧来不及做,各部分题目的时间把控欠缺,会做的来不及做之后,很懊糟。自己失分失在做题策略上只能怪自己,还有低估了本次考试的难度与抬高了自己的期待。讲真,这我是可以接受的,吃顿饭再战申论就好。
「没想到引起我一系列自我怀疑与持续失落的原因,就在大作文上。」这次大作文的主题是:有温度的人生更美好,要求结合心系他人,心系社会的理解之类。 现在单看这个题目觉得并不困难,但是当时在一个满脑子共享经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的所谓热点填充下,思绪真的没有温度。况且,提供的材料里有好一部分是关于国际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这波干扰成功的让我的心降到冰点。分论点到底应该写什么?我的写作思路不甚明朗。
纠结了好一阵,最后快要交卷时间前强行完结了作文。我感受到了羞愧。 没想到,我读书多年,工作近两年,一个成年人的思考能力已弱化乃至退化至此?也许学生时期的我,观点尚不成熟,文笔稚嫩,但我还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如今,想到自己假大空且狼狈的表达,还要谈什么有温度的人生?
三、自问
人生当然有温度,无论高低。这里泛指有可以发光发热的温度。要让我具象化这一主题时,确实感到了为难。那就从反面推演,没温度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 对生活没有热情——即使自我审视并不满意也不倒腾自己,一想到自我改变的时间、精力以及回报的不可知性,还是选择安于现状,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弹。
☑ 对身边的人、社会变化缺少关心——别人的路要靠自己走,更何况我还需要他人关怀。至于社会变好变坏那是先锋与坏蛋的本事,我只是一条咸鱼。
☑ 对于远大理想的看法——抱歉,不存在的。我没有雄心去影响别人,改变社会,也没这能力。总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每个人的人生多少会有点“丧”的成分,可以丧但是不要死。而本人才二十出头,并不希望在还大部分空白的人生经历里早早地就以“丧”来奠定感情基调。而与“丧”代表的低温生活态度相比,“恒温”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对“温水煮青蛙”式的生活妥协,是渗入细胞式的自我绑架。
「想来也有趣,自己会给自己这么一次机会,坐在教室里这么正式地被这个问题难倒。」
四、 自答
再次回首此题,自己活该是这个打酱油游戏的LOSER。外面阳光大好,玉兰花用生命在绽放,而我坐在一个连凳子都挪不开的窄小空间里,磕磕绊绊挤出一篇作文,以期待又拒绝的姿态完成这场考试。
「有温度的人生」无非就是一个算法变化的过程: (加法)自身得到发展➙(乘法)影响身边他人➙(多次方)光环式影响传播
自我羁绊还不是因为言不由衷。自己都无法真正投入这一角色,说出来的话怎么令人信服。有人会说,通过长期训练,总有能写出范文的一天。恐怕,这于我而言就是没温度的生活了。那么,明白了有温度的人生是怎样的,我该怎么做呢。
(一)、 正视自身起点温度
通俗地说,在有所发展之前,你得明白自己目前是怎样的人。做好这一点有两大困难—准确性与客观性。当然,这有个前提:这是真实的你。换言之,得先确定被评估主体的真实性。 最近热议的“讨好型人格”、“犬儒主义”说明现在很多人在对虚伪的厌倦这一点达到了共鸣,至少对此表达了重视。至于怎么摆脱这矛盾的困境,看似触一发而动全身,实际就是看你能割舍多少既得利益。
准确地评估自己。假设没有来自家人、朋友、社会等一切来自外界的反馈,你对自己的了解程度能打80分吗。也许你会说,我觉得自己独立、幽默、是个有潜力的青年。 这话也许没错,但也可能包含:我独立是因为我从心底不愿相信任何人,我幽默是因为这会更快拉近别人与我的距离,有潜力实际是对自己想得多做得少的一种过分乐观的评估。
同外界联系是必要的,但不是每时每刻。
不去想别人给出的意见,给自己一段独处的空间,审视一番今天的自己。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我认同或者否定今天自己的哪些做法,我的做法有没有完善的空间。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别人的做法是否优于自己;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我再次遇到发生的事会如何言行...
客观地评价自己。这意味着我愿意承认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多数人期望经营一个好形象,潜意识里选择掩饰缺点。他们明白自身的缺点及危害但依然不愿改造,因为在当时遮掩会比承认更为方便、快捷又维护人设。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也积重难返。 后天的“本性”确实难移,但承认它是首要而关键的一步。不要因为不够及时而一拖再拖,不要因为不敢公示于人而就此放弃。
人总有个时候暴露出自己的愚蠢、丧气与迷失,那么在做了蠢事之后就承认这样的自己吧,至少你会有所解脱。比如此刻,我愿意承认,前面那些毛病我都有,除此之外,我还是个自私、虚伪、易嫉、欲望强烈的人。
「那么,你呢。」
(二)、选择温度传达渠道
我们是人不是神,没有温暖全世界的本事。只要我们耐心寻找,还是能发现自己愿意或擅长发光发热的领域。而渠道是否正确与畅通,对你传达温度的可行性与持续性十分关键。 在此,我把渠道主要分为现实和虚拟渠道。这很好理解,一个是你选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产生影响,另一个就是在网络上产生观点或信息进而影响。
鉴于前者会对自身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考虑是否遵循个人意愿时人们往往更为谨慎,这势必导致多数人选择彼此妥协达成共识。这里要注意的是,普遍达成共识也可能意味着本身对这一问题的漠视。一时情绪上的共鸣取代透彻的思考,在出现矛盾时同样容易土崩瓦解。并且,放弃个体的坚持往往也意味着错失机会,脱颖而出的永远不可能是一群人。
而关于后者的问题更为有趣,我们似乎发现虚拟世界更为精彩纷呈。魅力之处不仅在于是对前者的渠道补充,更宽松的氛围让人大展拳脚,在这里还能摆脱现实中的孤独。巨大的不可知性会有强烈的吸引力,人们往往会为新的刺激停下脚步,结果忘却初心,迷失道路。
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渠道,我想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我能给自己的建议也就是:一次围绕一个目标进行,在不同的渠道寻找所需的资源与支持。但是,对两者都不要依赖。
(三)、 开启能量辐射模式
物质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通过微波炉的加热,食材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变身食物提供能量,而吸收了这些能量的人就可能就在明天掀起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 对于我们而言,一蹴而就往往遥不可及,但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一个小举动可能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惊喜。同样地,他人的改变一样会对你、对更多的人产生光环作用。
相信相信的力量。这是我昨天看到的一句话: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快乐所在,但他不敢All in 的投入和追寻,因为他没有彻底的相信,不敢相信相信的力量。说真的,我个人之前就处于这种状态,现在慢慢地在释放自己。
我喜欢服装和文字,也已在为之付出努力。尽管现实的两座高山看起来爬也爬不完,并且开始从上跌下的循环之旅,我还是愿意爬上去,也许下一次就可以多看一会儿山上的风景。期待让它们成为我每天的习惯,和健身一样。无论在哪里受挫,我都能转化为锻炼的动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的坚持。
寻找与你最匹配的伙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不用多说,这里我们主要谈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与其他个体的共同发展中,能更动态地评估自己这一阶段的辐射效果。也许我们不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但却能更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优势与不足,努力找到合拍的他,作为彼此蜕变的明镜。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往往能碰撞出独自一人无法诞生的火花,万事俱备,也许只差这一点。
前不久时装大师纪梵希走了,他与赫本惺惺相惜,成就彼此,也对时尚潮流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影响。经典单品小黑裙是至今很多女性的衣橱必备,「LESS is beauty 」的精神帮助也鼓励了很多在学习时尚道路上的准设计师。
公开化自己的进步。这需要勇气同时也给予了自己勇气,也许前路漫漫但在众人的目光下,自己的坚持可以得到他人监督。更重要的是,这对同样囿于踏出第一步的他人来说,是一种鼓励。他们会知道同样怀揣目标的人也是从零开始,通过每一小步的努力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不要让怯懦成为平庸的借口。
例如,现在年轻人中很流行的一种实现目标的模式—打卡活动,一个公开的平台记录自己每一次努力的过程,无论最后是否完成目标,但当他们学会了坚持,这本身就是一次告别过去的胜利。 「我在票圈打卡减肥近2年的时间,虽然成果还没让我满意,但我很高兴看到有小伙伴随之出现的学习英文、阅读等打卡活动。」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开始,但踏出的每一步我都感到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