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1.经,史,子,集。2.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简答题: 阴阳原理的主要内容: 1、阴阳两方面共存于一个“无极”系统中,相互影响。2、阴阳两方面是以“太极”准则区分的,不同的太极会得到不同的阴阳。3、阴阳两方面相互对立,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4、阴阳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阳就没有阴,没有阴就没有阳。5、阴阳两方面是可以转化的。6、阴阳两方面不是绝对的,阴中可以有阳的成分,阳中也可以有阴的成分。7、阴阳的力量对比是不断变化的。
阴阳原理判断吉凶的三点原则:1、在不同层次上,低层次的阴阳要和高层次的阴阳相符才好,否则为凶。2、在同一个层次上,阴阳要平衡。3、阴阳要有一个主导。
思维扩展题:
1.为什么易经被称为"大道之源"?
答:《易经》的内容是包罗万象、极其丰富的,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与答案。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也好,勤勤恳恳的贩夫走卒也罢,都只是生活在这世上的凡夫俗子,都在追寻着各自的目标,想要生活的更好,智慧便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获得智慧的过程除了亲身实践外便是向古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书籍去学习。在中国,什么书是公认的智慧之源呢?那就非《易经》莫属了。《易经》中除了卦象的产生已经不可考证之外,其他的文字内容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社会、军事……等等社会现象的注叙和缩影,尤其其中所具有的大量的卜筮之词,尤为引人注目,《易经》一书的灵魂在于它的卦像和构成卦像的阴爻阴爻这二种特殊的解读世间万物的方式,这种独有的独特的认识宇宙万物的方式后来便变化了赫赫有名的阴阳辨证观,这种阴阳辨证的观点深深的影响了之后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思维,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对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化、政治、经济、医药等等几乎是每一个方面都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各位大佬,如孔子、老子、墨子、孙子……等人哪一位没有从《易经》中汲取了营养呢?如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可以看做是卦像悟透之后的一本心得体会。“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字一句,那句不是辨证的阴阳之像。……如此种种,在在都说明了《易经》的强大影响力,只是各人解读《易经》的方式不同,所获得的结果有所差异而已。而孔子学《易》后,更是为《易经》作了《十翼》,将《易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哲学高峰,更让易学成为了一门影响深远的学问。在历代先贤的努力之下,《易经》的解读获得了许多的成果,使易学成为一门既玄奥又日常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学问。
在《易经》之前,中国肯定也有许多的经典留世的,只可惜,秦始皇的一把火,将所有的一切都永远的定格在了那个时代,后人再也没有办法去了解秦朝以前古传的前人智慧了,在现存的典籍中,《易经》无疑是硕果仅存的最古老的一本,且没有之一。虽然它被认为是一本古老的卜筮之书,但是谁也没有办法否定它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影响力,《易经》本身总结和追求的便是这天地之间的基本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诸子百家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而丰富自己的观点。
虽然《易经》深不可测,但是它沟通万物的手段却是卜筮预测之法,这种本来极其独特的办法在后面的流传中,却慢慢的荒腔走板,变得面目全非了,甚至于被有心人利用,从而彻底变成了一种敛财的手段。有些学者因反感这种人和事,便进而怀疑起《易经》的真正价值来,这种恨乌及乌的想法,是极可怕的。要知道,“江湖高人”虽然可恨,但是却也不必就因此而去怀疑《易经》的真正价值,要知道有错误的是人,又不是书。
所以,在没有新的证据证明之前,《易经》只能是、必须是中国文化的“大道之源”,即使它的遭遇是冰火九重天,也改变不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厚重地位。
2.关于阴阳的来源:
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西周春秋时期,形成了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阴阳二气说,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阴阳学说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形成了二元化的阴阳学说。
最初的阴阳观念是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天象观测而产生的。进行天象观测的原因是因为聚居在大河流域的先民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天象、气候、河水涨落泛监等方面的制约。太阳出没和月亮圆缺变化形成的明暗交替的天象,乌云蔽日和云开日出的天象给了先民们深刻的感受,由此产生了最初的阴阳观念,所谓“其阴其阳,以征以行”(《商周金文遗录•伯子铭》),所谓“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说文通训定声》),都是阴阳观念的原始意义。《汉书•艺文志》曰:“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上古氏族社会就有了羲氏、和氏这样观察天象的专职人员,说明阴阳学说与天文知识有关。
尽管阴阳观念形成于氏族社会,但由于受文字、宗教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直到西周末年,夏、商时期神事笼罩一切的宗教迷雾渐渐散开,阴阳观念才由伯阳父提出。他把阴阳看作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两种气,用阴阳二气的交感变化来解释地震的现象,已具有自然哲学的意义。老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命题,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具有阴阳对立的属性,已包含二元化阴阳学说的萌芽。
至《周易》成书的战国晚期,封建的宗法关系逐渐形成,《易传》的作者在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命题的基础上,把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念类比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等宗法关系,把宗法关系体现的尊卑贵贱也赋予阴阳的属性,形成了双重的阴阳观念,把具有自然哲学性质的一元化的阴阳学说发展为朴素的阴阳观念与封建宗法关系相结合的二元化的阴阳学说。约从战国中晚期迄于汉代,阴阳学说的特点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哲学,而是沿着朴素辩证法的阴阳观念和宗法伦理化的阴阳观念两条线索发展。
3. 关于"阳"这个字的解释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网友评论
感悟这方面你写了很多,但是我看应该是在某篇文章里面粘贴的,我希望你能够有自己的主张,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论多少。
因为我们学习易学,归根结底还是要说出去。
你写在简书的文字都会记录下来,在课程结束之后你会有个一万字以上的作业集,那都是你点滴的思考。
8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