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0-3岁,是基本的性格养成的阶段。而14-18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时间段。前一个阶段的母亲参与,后一个阶段的父亲参与,都是孩子们养成性格的最关键时刻,需要我们从职业中抽出更多时间来,投资在家庭中。很多父母亲,在他们孩子这几个阶段并没有投入,而且他们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时候,小孩子的杀伤力有限,不会出太大的乱子。但是一旦孩子到十八岁,你就等着麻烦吧。所以在这两个三年内,好好陪陪你的孩子,等到他18岁以后,也许你再也不用烦了。
也许你成为不了一个完美的好父母,但这不影响你尽力去做一个好父母,为了你的孩子。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预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这时,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但家长能做到吗?家长能一次次都做到吗?因此,家长应该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她,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她的性格的一部分。但是,人的耐心究竟是有限的,因此家长也需要让孩子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当你在忙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你可以告诉他:“等一会儿,妈妈忙完了再陪你。”
言出必行,始终如一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然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还刻意要他知道:妈妈不会骗他,妈妈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妈妈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她因侥幸而无理取闹。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定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假如你今天答应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假如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果断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较量。孩子从你果断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她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当孩子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家长可以叫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孩子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摔倒后让他自己爬起来。
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要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
孩子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有头有尾,会给人可靠、可信任的感觉,最终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做事风格,这种做事风格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做事性格。
- 陪孩子一起劳动:拖地、洗碗、擦桌子、收拾玩具等。
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轻视,孩子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尊严、分寸,是不会招到别人欺辱的。其次,孩子不能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或者有更强悍的人出现,孩子就会成为别人欺辱、嘲弄的对象,最终自取其辱。
让孩子说话、做事考虑完自己后,还要替别人着想
孩子生来是不会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是父母培养、教育的结果。
教育思想
- 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
- 父母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父母要培养、教育孩子,先得反思、教育自己。
-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
- 不能强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龄、能力的事情,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
- 既要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又要孩子灵活变通、不固执。孩子小,可塑性大,父母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跟孩子分析利弊,讲清道理,让孩子坚持什么,放弃什么都了然于心,自有主见,就能使孩子既坚定又随和,既不轻言放弃,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墙不回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