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彤宝嚷嚷着要捡树叶,我便带着她下楼玩。
天气不错,小区里有不少孩子在追逐嬉戏。
但孩子之间难免发生些小摩擦。
一个小男孩的小汽车被另一个大点的孩子拿去玩了。
小男孩站在原地眼泪汪汪地看着别人拿着他的汽车玩。
他妈妈便说:“你可以找哥哥要回来啊!”
妈妈不说还好,一听到妈妈说话,小男孩哭喊起来:
“我要我的小汽车!我要我的小汽车……”
“来,你和哥哥说,这是我的玩具,请还给我。”妈妈带他到拿走他玩具的孩子面前。
看起来,妈妈是想教他自己处理这类事情。
小男孩却直往妈妈怀里退,只是哭闹着。
这时,奶奶看不下去了,直接问那个大一点的孩子要回了小汽车,并说:
“他那么小,怎么敢要回来?”
“妈,你得让他锻炼,在家那么厉害,一出门就这也不敢那也不敢的。”
“这有什么锻炼的?他还小,大了自然就敢了。”奶奶显然不赞同妈妈的做法。
我倒无意于评价小男孩妈妈和奶奶的做法谁对谁错。
只是想到了自己曾经担心彤宝的一个问题——出门怂。
彤宝小一些的时候,也同这个小男孩一样,在外面别人抢了她的玩具不敢要回来;别人打了她也不还手。
唯一不一样的就是她不哭。
在家里问她:“如果小朋友抢了你的玩具怎么办?”
她会装着很厉害的样子说:“我就要回来!”
再问她:“如果小朋友打你怎么办?”
她会大声回答:“我就推他!”
结果,每次在家豪言壮语,出门照样不敢上前。
还好的是,她只是在外面胆小、害羞一些,并没有窝里横。
窝里横是一种专门以家里人为对象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孩子两面性很严重:
在外面用一个字表述就是“乖”,有的甚至很胆小、怯懦。
在家里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脾气大、摔东西、打人……
别说,我还真见过这样的孩子,在家稍有不顺遂,就会不停地哭闹,还伸手打人,直到家长答应他的要求。
但幼儿园老师的评价却是——懂事、听话。
造成这个孩子窝里横的主要原因是家里的宠爱。
想要的东西,爸爸妈妈不给买,爷爷奶奶回头就买回来了;
再不行就哭就闹,家里人拗不过最后基本都会答应。
孩子很聪明,知道趋利避害,明白老师不会像家里人那样惯着他。
除了溺爱,还有两种情况也可能会造成孩子养成窝里横的习惯:
一,家长保护得过好,在外界环境中没有安全感;
二,家里有大人是“窝里横”。
孩子也是需要社交的。
担心孩子被欺负,就一直圈在家里,没有实际经验,孩子可不就“出门怂”吗?
因为他不会应付这种场景啊!
和家里众星捧月不一样,外面可没有人迁就他。
他会觉得孤独,缺少安全感。
窝里横有的时候就是一种心理补偿,在外受了委屈,在外装得很听话,回家就会在亲近的人面前发泄压抑的情绪。
而家长的榜样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是非之分,好的、坏的都会模仿。
如果家里有大人是“在外老好人,在家吆五喝六”的样子,孩子无形之中就学会了。
作为家长,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在外怂”,怕孩子受欺负、受委屈,却不想更多的原因其实是在“窝里”。
孩子的性格养成,家庭教育肯定是最重要的。
假如“窝里横”的模式一直延续到孩子成人,他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