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点什么呢?如标题所示。
这个话题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浅讲一下这个话题?
还是由贾玲导演的那部电影引起的话题讨论。我为什么等到现在才来写呢?就想等热度下去一些再来聊这个话题,因为我本质不是要聊这个电影,但是这个话题是由这个电影产生的。
我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也自学了好几年了,自然也就会认识一些这个圈子里面的人,包括一些大咖老师,我肯定是都会关注学习的。
前些天,大概也就是春节快结束的时候,一位资深的,我非常敬重的,给我的思维带来了不少开阔的心理学老师,就贾玲这部电影,在社交平台上,给大家讲了一下关于接纳自己和爱自己,进而自我发生改变的这个过程是怎样产生的。
以电影当中的女主角乐莹的人生和视角来举例说明的。
贾玲自己也说了,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找到自己,爱自己的过程,减肥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减肥这种表现形式比较鲜明,能够让观众一眼看出对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找到自己,爱自己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生来完成,其实大部分人一生都没完成。把她浓缩成一部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它必须得有一个对比鲜明的表现形式呀,这部电影也可以不是减肥,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事情,重要的是那个过程。
我非常敬重的那位心理学老师,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个过程,他大概想要描述的意思就是:学会接纳自己,然后爱自己,不需要做任何改变,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然后底下一堆人就开始说,这不是改变是什么?减肥100斤,这不就是改变了吗?爱自己就是为了改变吗?非要改变自己,才能算爱自己吗?接纳自己,爱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用改变,那为什么明明改变了,又说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呢?都是诸如此类的问题.......
关于“接纳”这个到底讲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了我好久,从我一开始接触心理学,就不断的听到这个词,也不断的在学习很多关于这个词的概念。但是说实话,有时候你越是想用力做成一件事,弄懂一个问题,你就越是适得其反。后来我不再纠结我到底能不能懂,更不再纠结我能不能做到,顺其自然,我觉得总有一天我能懂的,果然,我懂了。
但我的懂,也仅限于知行合一的“知”,至于“行”真的挺难做到的,我现在是间歇性的能做到又间歇性的做不到,但我现在不会那么苛求自己了,我要是才活了20多年,都达到圣贤的境界,那我真的是有点佩服我自己。
接下来,我尽量用大白话,不像老师一样用专业术语,尽我所能的能够用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讲清楚,接纳自己,爱自己,改变自然而然发生的这个过程。
讲的不好,讲的不对,讲的不清楚的地方,凑合看一下吧。
首先,我先来澄清一下,接纳自己不等于躺平和摆烂,他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没有任何可比性和相同点。
摆烂是内心觉得自己做不到了,好像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好像也并不能改变多少,由此而产生的挫败感,多少还带有点逃避的表现。
既然努力也无法成功,可能到最后也改变不了多少,那还不如摆烂,至少轻松。
是谁说努力就一定要成功?努力就一定是为了要成功吗?能不能先从脑子里打破这种被僵化了的固有的惯性思维?
有些人可能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他就是单纯的很难接受努力了之后会失败这个结果,这也没什么可丢人的,因为我自己也这样,这也是摆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之一 。
看到没?头绪已经出来了,思维已经开始逐渐清晰了。不想或者不能接受,努力了之后还是会失败这个结果,所以摆烂。这就是不接纳呀,所以接纳自己的所有不等于摆烂。
我接纳我是美的,是丑的,是瘦的,是胖的,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是允许犯错误的,包括我接纳和允许自己努力了之后还是会失败,这个结果。
这叫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所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去做的任何事情和主动发出的任何动力与行为都是爱自己的表现。
还是拿电影中的女主角乐莹来说,乐莹后来报名要参加拳击比赛,她一开始的目标和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登上那个擂台,不是减肥。减肥成功了,只是这件事情完成的过程中的一个附产品。
减肥成功了,不是最大的亮点,人家贾玲也多次强调了,换任何一个人,天天这么高强度的锻炼,加上饮食控制,是个人都会瘦,都能练出肌肉。只不过因为她基数大,所以减的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呀,我前面也说了,减肥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变化的过程和鲜明的对比,它不是个结果。
单从结果上来看,乐莹并没有成功,因为她并没有在拳击赛场上夺得胜利,因此而人生走向了巅峰。
但是她做到了接纳自我,找回了自己,学会了爱自己,这个才是重点。也是那位心理学老师所想表达的,以及我所想用大白话能够让大家明白的重点。
人生的结果都一样,我们注重的是人生的这个过程,是体验,是感受。这句话本来是个真理,结果现在被整成了烂大街的口号。口号,向来只需要大家一起喊,看谁声音喊的高,至于它原本的含义,又有几个人在乎?又有几个人真的能懂?
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觉得整部电影就是拿减肥在做营销,减肥就是最大的亮点,因为电影的结局,乐莹确实从世俗的意义上来说,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费那么大劲,减了100斤,登上了拳击比赛的舞台,可结果不还是失败,人生不还是那样吗?
看到没?所以绝大多数人在意的还是那个结果,而且必须是美好或成功的结果。
读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考个好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就是为了找个好对象.......否则等于人生失败
现在发现努力了,人生可能还是很失败,那就干脆不努力吧,摆烂呀。看到没,逻辑清不清晰?逻辑已经闭环了。
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做数学题,(虽然我自从上了中学以后,数学就很烂,是非常的烂,)上过中学的朋友都体验过,特别是复杂难解的方程式。我们都认为数学最重要的就是那个结果,只要最后算出来的那个结果是对的,是正确的,就证明你掌握了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没有人想过这个正确答案是怎么来的呢?是计算过程一步步推演来的呀,但凡你中间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这个结果都不可能是对的。看到没?连数学题都在告诉我们过程的重要性,只要过程正确了,结果就会是对的,结果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
这个逻辑能理解了吗?要是还不能理解的话,那我也没办法,我只能说你的数学是隔壁王大爷教的。
我当年之所以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是因为我自己主动放弃的,我就是很讨厌这个过程,我就是觉得只要过程中出了一丁点差错,结果就错了,然后又得从头再来一遍,于是我就很厌恶,我就放弃了学数学。要是让现在的我再去重新学数学,说不定会爱上,可惜人生没法重来,当年的我不懂得过程的重要性,和大多数芸芸一样,只想要快速的得到那个正确的结果。
虽然人生不可能像数学题一样,只要过程正确了,结果就一定是美好的,但是至少不会太差呀,大多数人都是不想在过程中下功夫,都是跳跃式的眼光,只看那个结果。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怎么样做才算是接纳自己,爱自己呢?
我认为接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接纳自己那些被定义为所谓的不好的和不被人喜欢的部分。
首先,你得先认清自己,起码能够看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哪里,很多人他不是看不到,他是压根就不想看,那谁也没辙,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想尽可能的被所有人喜欢和认可,再加上我们从小的教育和文化就一直在灌输,你只能是好的,对的,优秀的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可。
就像电影中的乐莹,她在被家人欺负,被看不起,被亲戚利用,被男友渣过后,选择了跳楼,当然没有成功。她这个选择跳楼的行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她的内心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己是懦弱的,自卑的,是处处都想要讨好别人,连自己都没法保护的人,但是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加上前面所有事件的累积,承受不住,所以选择了跳楼。
这也是抑郁症主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接纳和面对自己所谓的不好的和阴暗的一面。
看不到和不想看到自己内在的另一面是一种状态,看到了之后无法接受和面对就会陷入痛苦和矛盾之中,甚至是抑郁,更严重的就会采取自残自杀的行为。
渡过这个阶段,再往前走,才是开始学会接纳。
电影里的乐莹镜头一转就渡过了这个阶段,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漫长,煎熬且痛苦的时光,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渡过来的。
其实所谓的接纳自己,很多时候我理解为放弃幻想和期待。当你不再期待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非常美好,非常完美的人,你才能够看到,才能够接受自己所谓的不好的和有缺陷的一面。当你不再对他人有过多的幻想和期待,你才能够逐渐接受他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人也不是能如你所愿的对待你,也不能时刻令你感到满意和开心,所以你也没有必要时刻令别人感到满意和开心,才能逐步做到不去过度迁就和讨好他人,不去一味的想要寻求他人对你的认可和喜爱。从而接受这个世界其实可能也并不是那么美好的事实。
放弃,这个词,看起来好像是个消极词汇,但其实在人生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只是看你如何理解,怎么使用。
然后进而才是开始爱自己,当你不能够接纳全部的自己时,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为了某个外在的目标或成就,或是为了达到他人对你的期待,这种努力就会使得人很疲惫,因为这种动力不会长久,只是暂时性的打了鸡血。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好几年,基本上都处于这种状态,间歇性颓废和摆烂,其实就是根本动力的问题。
那什么才是爱自己呢?
把问题换个角度,什么是爱?什么叫爱他人?
这个大家似乎都懂,爱是给予,爱是付出,爱是尽你所能的成就对方。
那怎么放到自己身上就不会了呢?不是一个道理吗?
成天嚷嚷着要爱自己,你为自己付出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努力来成就了自己?你有不求回报,不在意结果的,只是为了自己想做而努力去做一件事吗?
大道至简,其实人生没有什么大道理,主要还是逻辑不清晰,逻辑清晰了,道理非常简单。
每天都在努力的爱别人,为别人倾尽全力的付出,怎么到自己身上就不会了呢?
因为你努力的爱别人,为别人付出,本质是你想得到同等的爱与回报,只是打着爱的旗号。
试问,这世间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做到无条件的为他人付出,去爱他人?
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你首先都没有爱自己,你首先都没有通过努力想办法来满足自己,来爱自己,而是把内心的这种需求全部都向外投射,通过对他人好,满足他人,进而想要从他人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
这就好比是有直路不走,你非得去绕弯子,活的这么费劲,扭曲。
讲一个我之前听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讲过的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对话:
妈妈对孩子说:“你要努力爱别人,你只有学会了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哦”
孩子说道:“我们为什么非要等着别人来爱我们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己爱自己,那岂不是简单多了吗?”
我当时听到这个的时候,恍然大悟,至于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有直路不走,非要去绕弯子,这个和我们的文化,以及从小的教育有关系,基本上东亚这边都这样,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以后有空再聊。
有没有找到我开头说的那位心理学老师底下评论发出的那些问题的答案?
总结一下:只有当你开始接纳了自己的所有,能够和愿意看到自己不足的那一面,并且放下对自己和对他人过高的期待和要求,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所发出的行为和动力都是爱自己的表现。人的本性,内在驱动力都是向往更好的,不然人类不会从远古狩猎到今天的文明社会。
当你经历了上面我所说的这些过程,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并不需要像电影里的乐莹那样,付出那么巨大的努力,那么的颠覆自己(我前面也说过了,因为电影需要有一个鲜明的对),任何细微的小事和行为,只要是通过自己满足了自己,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以自己想要和热爱作为动力的行为都是爱自己的表现。
你觉得做到了综上所述,一个人会不会有所改变?改变是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努力和成长的过程推动了这个结果,不是因为这个结果而去努力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