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读的第一本悬疑推理类的小说。
背景
作者是国内颇有名气的推理作家紫金陈,最出名的作品应该是被改编成热播电视剧的《无证之罪》,似乎是一位与司法系统有些渊源的作家,具体细节没有再深究,这本书是2017年出版的,是“推理之王”系列的第三部(《无证之罪》是第一部)。似乎是根据真实事件做出的改编,不过也很正常,这么详细真实的案例细节,如果全靠凭空设计,倒有些不可思议了。
长夜难明.png
内容
因为是中篇级别的小说,就不再划分过多部分分析优缺点了。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反常的事件:知名律师化身冲动杀人狂、地铁抛尸又当庭否认杀人,让嫌疑人张超玩弄公安和检察院各路人员与鼓掌之中,直到严良入场破局(看到这我还以为这是一个精巧布局引出完善法律促进司法改革的故事)。故事开始进入双线叙事,新旧交叉,一步步揭露出一件十年前的大案和十年来悲壮的侦破工作,而这,才是张超真正的目的。可以说,直到书中开始讲侯贵平的故事之前,我对作者的描写就一直不敢恭维,几次故作滑稽的段子非常生硬,心理描写也很笨拙,完全是凭借着一点疑问吸引我读下去。但是十年前的插叙开始后,故事本身的吸引力,让我不再关注作者文笔的事情,而只关心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怀孕退学、强奸幼女、性贿赂、官商捆绑、伪造证据、妨碍司法。可以说,每一件事背后都能回忆起几个真实的新闻。江阳和“平康白雪”李伟长达十年的维护正义之路,挨了处分、降了职、丢了工作、入了狱,更是让人唏嘘。一个普通的检察官和老警察,挖一个这么大的黑幕,太难了,他们甚至连一个大队长李建国都摆平不了,几次关键时刻都被李建国破坏,从头到尾都在对方的压制之中,到最后,整个谜底解开,这个以江阳生命做引,张超用自己做的局,用同归于尽的方式搏来了一次昭告天下的机会,但直到全书的倒数第二段,他们也没有成功,对方不过是丢了一个车几个卒,其他水面下的人依然被保下了,反倒是主角一方,底牌出尽,全遭报复。最后只好,天降正义。
可能作者心中还有更多的话,但只能写到这了,懂的人自然懂。书里有很多聪明人,比如张超和陈明章,还有吴副检察长和公安厅副厅长高栋,他们也是好人,但太懂得这个环境的规则,不碰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对李伟和江阳这样的人,他们是钦佩和向往的,并且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支持,所以胡一浪之流不去抓他们的把柄,他们也做不出鱼死网破的事,他们是黑白之间的人。
总结
我对书的第一印象并不算好,开篇一般,叙事简单粗暴,人物除了明暗主角之外都脸谱化严重,在初期的推动故事发展上过于刻意了。但读完之后,发现总的来说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法律题材小说。书中有几点我喜欢的地方
- 江阳、张超的刻画。江阳作为暗线里的男一号,前后形象塑造的很丰满,开始时不止一次的犹豫和退缩,被女友和同学推着行动,到最后同学、女友都认命了,妥协了,连李伟都放弃过一次,江阳却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起来,为了良心和法律工作者的尊严撞起了南墙,从此不在需要任何的外在推动力,哪怕后来了解到的真相远远超过一开始想象的级别,但每一次的不公平遭遇都会让他激起更强的斗志。比起侯贵平和李伟这样一开始就雪一样纯白的人设,江阳是立体的,让人信服的。同理还有张超,估计很多人会厌恶他最早发现疑点却什么也没做,几次想到众人前头但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从结果看,张超十年前真的出手,也改变不了什么。而且我觉得,作为明线里的一号角色,张超才是作者的化身,从张超口中说出了很多重要的话,都是站在全书的最高视角来说的,只有张超看到了这个冤案最本质的原因:不是证据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程序问题,是整个司法环境的问题。最后,司法环境变了,他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 完美的反转。在张超的布局下,书的前半段呈现了一个极特别的案子:定罪和翻案都证据链完整,三证齐全。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以至于我一开始认为这本书是想从法律漏洞上来讲故事的。当然到最后揭秘时魔术本身已经不是重点,但它在初期确实足够吸引眼球。
- 闪光的句子。在平铺直叙的故事里,作者藏了很多金句,其中张超说了最多,比如司法环境,比如一开始那句“谁还记得第一次闯红灯是什么时候?但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还有陈明章,他是最懂换位思考的,他在书里的有一段话说:江阳和李伟之所以没有被杀害,就是因为大部分人心地都是善良的,他们愿意相信并在背后提供帮助,只是没有勇气和庞大的犯罪团体对抗,但是当江阳这样的人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时,就会有沉默中的人彻底愤怒,打破黑白之间的平衡。所以最后江阳之死,让陈明章十年来第一次亲身入局筹划,让十年前不敢帮助的吴检在自己的表彰会上放出了最后的杀招。还有可爱的平康白雪同志,透过纸张怒吼着:“天底下都像你这种自作聪明的人,这帮畜生才能无法无天!”
其实我希望,作者可以晚开一点上帝视角,不让读者一开始就知道侯贵平、江阳他们的绝对正确,毕竟从明面上来看,他们才是证据确凿的败类,然后指出证据中的漏洞,引出暗线真实的故事,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最后也可以让读者多一些独立的思考,拓展一下范围,从作者一些捎带脚的讽刺来看,他是有这个意愿的,但还是没敢多写,可惜可惜。
今年第16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