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月朗星
户外四十多年,有些小感悟和小经验,可以跟大家一起来探讨。每个户外徒步的人,都知道安全是重中之重,而户外事故安全的导火索,绝大多数是因为迷路。迷路,尤其是严重迷路,会挫败人的生存信心,耗尽体力和粮食、饮水,继而彻底陷入绝望。
迷路,可能后果很严重,所以,防迷路,是户外的首要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防止迷路,以及万一迷路了如何处置?
不要迷路,首先在出发前一定要做好功课,做足功课,主要是装备的准备和检查,地图资料的收集和研判。这一点我在《户外活动导航、急救、生活及安全保障装备》里有介绍。装备24小时不离身。除此之外,还要知进退,不逞强,当退则退,不冒险盲进。
我一直认为,有勇气做出放弃决定的,一定是心智成熟的老驴。山就在那里,不论海拔高低,道路难易,始终要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才好。我遇到过很多次户外事故,基本上都发生在最艰难的路走完了,路好走了的时候,队友出现身体疲乏,精神懈怠,这个时候是户外事故的高发期。
不管你已经走了多久,甚至走了好几天,如果评估越过某个滑坡点、断崖、河流的风险不能掌控,我建议坚决原路返回,哪怕返回的路上可能粮食和饮水不足,也要原路返回。因为这个时候原路返回,你是确定无误是可以安全回家的。不要等到有人受伤后被动返回或呼叫救援。
说说呼叫救援。我的意见是,除非队伍中出现了因重伤不能移动、水粮耗尽、重要装备损毁,不要呼叫救援!不要呼叫救援!不要呼叫救援!重要的事说三遍。
对于国内的直升机救援,我个人持保留态度。2018年,川大一副教授赵公山失联,两次出动直升机,起飞后都直接降落,说是雾太大看不清。每次费用都是十几万,直升机救援方面,目前没有法律保障,基本上没有救援成功的案例,只有可靠圈钱的结果。几个疑问?1、难道救援机构没有生命探测装备?2、明知道雾太大,为什么还要起飞?难道仅仅是为了巨额费用落袋为安?当然,这方面大家可以探讨,当面临生命危机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似乎是大多数人的无奈选择,就跟倾家荡产去抢救一个绝症晚期的患者一样。
我遇到过好几次,因为路难走,队伍里有一些人有抱怨,继而是报警呼救。而实际上往往手机没有信号,就算呼叫救援成功了,救援完成之后的程序,一定很挫败你的自尊!!反正我只要没受重伤,没弹尽粮绝,没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坚决不呼叫救援!!!
如果万一迷路了,开始寻路的时候,就要开始放置路标以增加自己记忆,避免兜圈子。短时间寻路未果,首先要强迫自己停下来,放松下来,闭目调整呼吸,深呼吸几分钟,心里反复自我激励“我一定能行!我需要冷静!然后在仔细回忆走过的情景,有条不紊地寻迹。
走户外,足够的自信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关键时候的重要精神支柱!
有一个小经验,如果你不容易看到踩踏的痕迹,试试蹲下来,降低视线,也许更方便能看到踩踏的痕迹。重点注意枯草树枝的非正常折断、脚印、清晨或雨后的草叶露水异常滑落。甚至可以用强光头灯平照地面,能更清晰地看到踩踏痕迹。
至于迷路之后是走水沟,还是走山脊,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主流观点认为应该顺水而下,因为人都是逐水而居,这样容易走到有人的地方。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山脊视野开阔,更利于找到路。走水沟的主要风险,是雨季的暴雨和瀑布陡崖。通常来说,溪流声越大,沟渠落差越大,行程瀑布的可能性更大。很多小路为了避开湍急的溪流,往往沿沟侧陡坡横切,这种横切的路需要特别小心行走!
其实两种观点都只是强调了各自的优势,但劣势没有说。实际上需要综合评估,灵活处理。
走水沟的好处,是容易得到饮水补充,可能到河流或水库,继而是村庄或城镇,但劣势是蛇虫更多、水草丰茂,道路湿滑,更可能有绕不过的悬崖飞瀑。
而山脊上往往因为多风的缘故,植被低矮,视野开阔。水挥发快,地面较为干燥。事实上山民的山道或兽道更多的也是顺山脊而走的,因为那里至少植被低矮,开路阻力小。所以,走山脊,遇到山间小路的可能性就更大。劣势是可能会被误导南辕北辙走错很远,而且水源得不到补充,夏季还有雷击风险。
所以,我觉得,除非行前做足功课,你知道山脉的走势和分布,不要贸然埋头一直走山脊。同理,如果走水沟比较久了,还没有路迹出现,也不应该继续走。
不论走山脊,或水沟,都要预先给自己一个止损点,到了那个点还没看到路迹,就应该原路返回。
当你确定自己已经迷路,不管预估是乐观或悲观,都要停一停,静一静,好好回忆走过的路。如果经过一个小时寻迹未果,更应该停留一下,补充点食品和饮水,同时把所有的粮食和饮水都统计一下,如果有多个队友,要把包内物品全部倒出来,粮食和饮水集中到一个人的包里,选举一个管理人,有计划分配有限的补给。
迷路之后,为了节省体力,建议所有队友不要分开,集中一处修正,有一两人轮流在周边探路。探路不能走出集中地太远,以呼喊声能听到为限。
不到万不得已,迷路之后不要夜晚探路,应该就地取材就地休息等待天亮。秋冬季要想法生火,离开时把火堆扒散,确认熄灭后再离开。
当你确认陷入迷路危机时,首先应停止所有活动,静心几分钟,然后做好几件事:1、确认只有一部手机用于导航开启,其余手机均关机以保存电量。2、安排留守和探路人员。3、统计所有食物和引水,推举由一人管理和分配。夜晚迷路如探路超过1小时无果,应就地生火等待天亮继续寻迹。
我总结出防迷路五宝:手持导航仪、智能手机(联系、导航)、路标、纸质地图、指南针(两个,分开放置)。 手机导航软件,推荐两步路户外助手、奥维互动地图、六只脚、oruxmap、locusmap。骑行的话感觉高德地图的骑行导航比行者更好。户外助手的轨迹库可以打包下载,这一点对野穿来说尤其有用。
我们在出行之前,应该用心多看一下地图和等高线,记住规划轨迹的形态和走向,必要时应该手绘纸质地图并标注线路。
我们应该给自己设置三重保障:1、手机或导航仪实现导入轨迹和图资,加载轨迹(手持机设置轨迹导航),徒步时记录轨迹。2、设置路标,以供需要时原路返回。3、携带2个指南针(一个主指南针一个备用指南针),必要时依靠指南针和记住的轨迹走向走出困境。
迷路后非常重要的一点,要及时止损,那就是坚决原路返回!开路一段时间疲惫不堪又看不到明显路迹,你的心里是容易崩溃的,这时候,原路返回也许是最好的办法。我的经验是:独行开路不超过200米,团队不超过2公里;下午尽量不开路;除非能确认开路的尽头有成熟轨迹,开路不要超过上述长度。
迷路之后,为了节省体力,建议所有队友不要分开,集中一处修正,有一两人轮流在周边探路。探路不能走出集中地太远,以呼喊声能听到为限。
不到万不得已,迷路之后不要夜晚探路,应该就地取材就地休息等待天亮。秋冬季要想法生火,离开时把火堆扒散,确认熄灭后再离开。
如果需要探路,应实现约定返回时间,最好有对讲机、口哨等联络工具。
如果需要派出人员寻求救援,应选队伍中体力强经验丰富的人,只要两人一起,出发前打点救援坐标。如果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需要探路,应该留下行进路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