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作者: 紫曦陌离 | 来源:发表于2019-02-12 09:09 被阅读0次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不能进入官学进行正规学习,但他自幼深受母亲的教诲,为学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勤奋好学,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的学习志向,开始走上了四方求学的道路。

他的许多学问是他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得来的。他问过有名的学者,也问过普通的农夫;他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梳者小辫的孩童;他还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能够“不耻下问”。从这当中,他体会到一个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科学发展飞速的今天,自己不懂的会更多,注意向身边的人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太庙问事

当时动乱已久,盛周王朝的许多典籍都已失传,一些有特异技艺的乐师等也都散落四方。比如,鲁国的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为第二餐奏乐的乐师干逃到了楚国,为第三餐奏乐的乐师缭逃到了蔡国,为第四餐奏乐的乐师缺逃到了秦国,打鼓的乐师方叔入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乐师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乐师襄也入居海边。这样的情况,为孔子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孔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住,他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凡是有在某一方面学识高于自己的人,他都不管对方地位高下,屈身向对方学习。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

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

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被旁边的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个故事后来被人叫作“入太庙,每事问”。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启示】

孔子说,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羞耻。敏而好学,就是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就是遇到不懂的事,虚心向人求教,不要怕丢面子、不懂装懂。这是我们应有的学习精神。在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更要有虚心求教、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精神。

二、问学郯子

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纷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

郯子治理国家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鲁昭公。在接待郯子的宴会上,鲁国大夫昭子问道:“我听说郯国的官职都是以鸟名来命名,不知道这个做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郯子回答道:“那是我们的先帝少昊传下来的习俗,据说他登位的时候,天上刚好飞过凤凰,送来祝福,先帝少昊为了感谢天恩,就把鸟作为我们的旗帜图案,将百官的官职按照鸟类的高低命名,一直沿传到今日。”

这时孔子只是一个下级官吏,没有资格参加国君的宴会。但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再也坐不住了,十分感叹少昊的德行,更赞叹历代郯国的君臣都能一直遵循先帝的遗命,心中为解开了一个疑问而高兴。他决定上门拜访,连夜敲开了郯子下榻宾馆的房门,迫切地向郯子请教关于少昊时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情况。

当时二十六岁的孔子,其博学早已闻名鲁国,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十分感动。

两位学者谈得那样投机,甚至忘了天已大亮。回家之后,孔子还忍不住向人感叹着:周天子那里已经没有主管这类事情的人了,像郯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已经散落于四方了。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启示】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思而不学,常常是浪费时间,即便偶有所得,一说出来,才知道别人早已说过。这说明,一个人应该不能只停留在对问题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学、多问,快速积累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不再浅薄无知,不再对问题束手无策。

三、孔子学琴

孔子热爱并精通音乐,提倡用音乐作为教育的课程,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他一生酷爱唱歌,除丧事外,随时都会唱歌,听人唱得好就跟着学,甚至在周游列国途中被困、断粮的窘境下仍弹琴唱歌不断,逝世前七天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他还会作曲,代表作有琴曲《陬操》、《龟山操》、《将归操》等。

孔子是位大学问家,却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虚心向师襄学琴的故事,成为后代的美谈和榜样。

师襄是与孔子同时代鲁国著名的乐官。古代乐官一般叫师,后来担当这一职务的人就把师作为自己的姓,冠于名之前。如师襄,又称师襄子,加子表示尊重。

本来孔子的琴技已经相当好了,但他不满足。在他听了师襄的弹奏之后,就下定决心要向师襄学习,好让自己的琴技提高到新的境界。二十九岁那年,孔子专程拜访师襄,向他学琴。

师襄热情接待孔子,休息一阵后,当着孔子的面那过琴来,弹奏了一曲。孔子在一旁静听,感到此曲非同凡响,是他闻所未闻的。师襄弹奏毕,孔子说道:“此曲技巧超群脱俗,志趣深远高雅,我想学习此曲,不知老师意下如何?”师襄点头同意了。

孔子学习弹奏了半个多月,还是坚持继续学习这支曲子。师襄觉得已经相当好了,对孔子说:“这个曲子你已经会了,学一首新的吧。”孔子说道:“曲调是学会了,可是奏曲的技巧还尚未学好。”

过了几天,师襄听着看着,觉得这下连技艺也熟了,又劝他:“技艺已经学好,该学新曲子了。”孔子还沉浸在曲调中,好一会儿才回答说:“我还没有能够全部领会这首曲子的志趣神韵呢。”

又过些日子,细心的师襄清楚地觉察出,孔子已经将曲子的志趣与神韵真正把握住了,便再次郑重劝他:“志趣神韵都有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但是让师襄想不到的是,孔子还是坚持要继续学习这一支曲子。他向师襄请求:“老师过奖了。弟子的指法、技巧虽已练熟,但尚未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更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想象出其风貌特征。请容我再练几天吧。”

一天,师襄坐在椅子上听孔子弹琴,琴声技巧纯熟,音调和谐,韵味无穷,突然琴声戛然而止,孔子在缭绕的余音中站起身,对师襄说道:““我正在操琴,弹着弹着,感到面前站立着一位古人,只见他面黑有威,身长一丈,目光如电,性情温柔敦厚,与太庙中文王的形象一模一样。请问老师,此曲可是出自文王手笔?”

此语一出,师襄顿感震惊。他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是呀是呀,我的老师向我传授此曲的时候,正是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呀!”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启示】

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快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一个能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的人,就能有所成就,孔子学琴最后能够让老师震惊,就是因为他从心底里热爱音乐。

四、问道老子

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曾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在这之前,他也做过王室要臣,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始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赞誉老子是一个具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打算从鲁国去洛邑会见老子,但由于自身的贫穷,难以成行。这件事被鲁国国君知道了,他很赞同孔子会见老子,以为能够增进鲁楚两国的关系,特地为孔子准备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孔子这才得以成行。

孔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洛邑。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孔子一见老子就躬身施礼说:“先生您好。弟子孔丘特来拜您为师,请您赐教。请问先生,什么是道?”

老子笑而不答,而是指指门外的在风中飘摆的柳枝,然后咧开嘴巴,指指自己的舌头和牙齿说:“你看我的牙齿怎样?”

“先生的牙齿一颗也没有了。”孔子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你再看我的舌头怎样?”说着,老子又伸出了舌头。

“先生的舌头伸缩自如,又红又润。”老子听后一笑,便双目微闭,不再言语。

孔子双手一揖:“多谢先生指教。”

孔子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事情,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

孔子在洛邑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的和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这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回家后,谈到和老子相见的情景,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先生好不容易才见到老子,也未问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看了看他的嘴,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弟子子贡“老子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已经全都告诉我们了。”孔子回答说。

“他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他告诉我们:牙齿虽硬,由于以硬碰硬,便掉光了;舌头柔软,以柔克刚,所以完好无损。”见子路和其他弟子还似懂非懂的样子,孔子接着又解释:“为人处世生硬、暴躁,不仅事情办不好,还会得罪人;如果为人柔和、有耐性,就能把事情办好,还不得罪人。”弟子们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颜回接着说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

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孔子弟子颜回

回到鲁国好一阵子,孔子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鸟还是经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鱼还是经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兽还是经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他爱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吧。”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启示】

孔子说,一个人早晨明白了真理,即使当晚就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意思是,一个人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即便付出生命,也有坚持追求仁义之道。它说明了追求真理、找到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发现事物的真相,即使耗去一生的时光,也是值得的。

五、苌弘论乐

苌弘是周景王的大夫,帮助处理国事,致力于周室富强统一,终生不渝,深受后世景仰。同时他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是春秋时代音乐大师。孔子听说他的名声,专程去访问他,向他学习音乐理论。

苌弘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孔子,寒暄已毕,二人对面席地而坐,孔子双手抱拳欠身一拱,谦恭地说:“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需请教的地方很多,只是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

苌弘略一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日光临弊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

孔子问:“周舞《武乐》演奏前,击鼓警示众乐手,以便各有表情。可为什么准备那么久呢?”苌弘答:“那是武王讨伐纣王,担忧战士不齐心,所以先击鼓诱发斗志,待到士气旺盛了才出征。现在表演这首战争舞曲,停顿很久才开演,就为了体现武王当年的心情。”

孔子再问:“长吟慢叹,是什么意思?”

苌弘答:“战士们企盼武王早下命令,生怕贻误了战机,所以唱起咏叹调。”

孔子又问:“起舞时挥袖飞扬,踏地顿足,脸色威严,忽然出现开战的样子。这种乐舞怎么理解?”

苌弘回答说:“那是姜太公的志趣。他辅佐武王伐纣,惟愿速胜,所以奋发勇猛来助战。”

孔子问:“舞人一会儿右膝跪地、左膝离地,为什么?”

苌弘答:“伐纣时队伍有乱列,周公召公申明法度,让士兵右膝跪地致敬,悬左膝以待纠偏。表现了战斗时的样式,都跪下去又站起来,排列整齐,再现周召二公的故事,并不是《武乐》舞中有跪姿啊!”

孔子说:“我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苌弘缓缓地说:“我个人以为,韶乐,是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

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

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锺,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启示】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这里不是说酒肉朋友到来,大家一起饮酒作乐,而是指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大家在一起相互切磋学问、共同提高,还可以增进友谊,相互激励,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

六、小童为师

《三字经》有这样几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这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启示】

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如不及时学习,就怕赶不上了。孔子的话,提示我们,要意识到学无止境,在求学的道路上,随时都要有不满足感,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别人在不断提供,自己也就是退步。

相关文章

  • 孔子的故事

    出生于一个落败家庭的孔子,他喜欢玩礼仪之类的游戏,所以从小就注定了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朋友。 他的父亲去...

  • 《 孔子的故事》

    讲述了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他其实也是宋国贵族的后代,到了孔子的前三时代因为宋国出现了内部矛盾,所以他逃到了鲁...

  • 孔子的故事

    我们上个星期学了孔子自述子路和颜渊都是孔子的徒弟。你们都知道孔子是谁吧?他就是我们中国的神圣之人。 ...

  • 孔子的故事

    同志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孔子.孔子,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作家也就是写书的,他不仅仅是作家,他还是一位老师,他的弟子有...

  • 《孔子的故事》

    78-99页 主要内容 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助陈进行反攻,陈国陷入混乱状态,楚国的军队由楚昭王亲自...

  • 孔子的故事

    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中国有孔子。就中...

  • 《孔子的故事》

    100-113页 主要内容 从30岁左右就从事教育的孔子,在任何时期也不曾放弃教育活动的孔子,随时想到自己培育的...

  • 孔子的故事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的多,经验阅历也丰富的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是所接触到的广博的多。因此这一次会见对孔子...

  • 《孔子的故事》

    好词:和悦近人,公正不阿,谦逊纯朴。又唱又舞,七长八短。使枪弄棒。夹谷之会。宋人伐木。中信吉水。 好句:上天赋予我...

  • 孔子的故事

    季札是一个博学而有艺术修养的人,他对于听到的乐歌都有中肯而深刻地批评。他听到《周南》《召南》两部分乐歌时就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rh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