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是自带流量的。所以自古以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习文化却迈不过“美人”二字。又录一首《新式美人竹枝词》:
《新式美人竹枝词》
作者:前人
高跟鞋子说时髦,
娱乐场中日几遭。
路上若逢新姊妹,
声传橐橐问谁高。
自:《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
《成都竹枝词》编者半塘先生特别在凡例中提到:
(凡例)一是编之辑,意在保存地方资料,供社会科学工作者暨地方资料研究者参考,不计文字工拙,其中或有观点立场错误,内容及语辞未当者,亦不作删节,藉存其真。
我以为这才是一种严谨的治学、写作、创作的态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去其真”,应还其本来面目。
说到“真伪”,有的创作者会“去真存真”,把不适合说的隐掉,说可以说的。这还算有良知的(比如易教授就说过:我不敢说那种批评的话。我至少不说那种拍马屁的话……大不了,我不说话。);有可恶的则“去真存伪”。不仅去了“真”,还虚拟出自嗨的“伪”来。(如诸多XX神剧就是这个套路);最难得的是“去伪存真”的。这样的少之又少。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就说过,他本来是想学历史的。可发现历史老是被篡改,所以才选了物理学。又说远了。
说回这首竹枝词。其实也大没有什么可说不可说的。文字描摹的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舞女。穿上了时髦的高跟鞋,每日在娱乐场中穿梭好几场。路上碰见姐妹,伴着高跟鞋踩地的“橐橐”声,问一句:我们穿了高跟鞋谁显得更高啊?一声“橐橐”就让整体生动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0320893/83ae0b7ad362449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