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对于80和90后,甚至是00后,儿童节已经是一个遥远的回忆了。但我相信我们都曾经有过孩童时期的顽皮,有过和父母的撒娇,有过快乐的儿童生活。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成为大人,烦恼也随之成长。
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聊一聊,儿童和大人这个话题,内容比较杂乱,非喜勿喷。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时常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因为我们觉得,长大后就可以摆脱大人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幸福的生活。
但当我们真正长大后,却发现生活的苦恼、工作的压力和现实的无奈,又会让我们羡慕儿童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生活。
成长意味着权衡
成长不光是肩膀变宽、个头变大、头发变长,生理特征的这些变化是自然的选择,这对一个人是否成为大人没有决定性影响,反而是对错与利弊的权衡,才是小孩与大人的真正区别。
我们经常说“小孩儿才讲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人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往往在利益面前可以忽略对错,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而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只需要知道对错就好。
小时候我们,有多少次挨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是因为我们只讲对错,看不到利弊;
我们工作进入社会后,又有多少次处理不好和领导、同事、客户乃至朋友的关系,也是因为我们讲对错,不看利弊。
我们生命中每一次重要的成长故事,都是让我们更深刻地进行对错和利弊的权衡(此处的利弊不单纯指金钱的利弊,是广义上的利弊)。
成长意味着觉醒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自我界限意识”,指人们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或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并且自己与其他人或物又都是互相独立存在的不同个体。
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当我们在地板上爬行的时候,感觉这个世界在和我们一起移动;当我们感觉饥肠辘辘时,感觉整个时间都在与我们一块儿挨饿。
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渐渐发现我们的愿望是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愿望,我们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会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不是什么;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
我觉得我是在大学的某个阶段才真正成为大人,完成自我界限的分别的。
在此之前,我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人,对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基本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判断和理解。此后,我对书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判断和理解,有了喜好,懂得了区分,学会了选择。
成长意味着追求
儿童追求快乐,大人追求幸福。儿时有很多让我们乐此不疲的快乐活动,但当我们长大后,却再也不能从这些活动中获取快乐了。因为我们长大了,只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才能满足我们。
80、90后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更加的关注物质和金钱。
过分追求物质和金钱,给我们带来以往任何人都没有过的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因此,在追求物质和金钱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就如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神僧劝解的那样,每学会一门少林绝技就需要有相对应的一本佛经来化解,佛法越高深,武功才能越高深。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没有驾驭金钱的心法时,过多的物质和金钱会毁掉我们。
我们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呢?精神的追求是从“智、情、意”三个方面不断提升我们自己。智、即智力;情、即情感;意、即意志,主要指道德和信仰。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智、情、意”,比如与家人、朋友和智者的交谈,外出旅行,但最重要的一定是读书,而且是读好书。
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人和儿童,大人大大的躯壳里装了一个小小的心,而儿童小小的躯壳里却装了一个大大的心。儿童是天,大人是地,希望我们的生活既可以仰望蓝天、又可以脚踏实地。
再次祝愿大家儿童节快乐,希望我们都能永葆童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