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妈妈问我,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有内驱力的孩子?我说内驱力不用培养,孩子自带的,只要你不去破坏就好了。
内驱力这个词是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1918年提,他将内驱力解释为激起行为的源动力。
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去做某件事情,无论是出于理性或情感的选择,总在内心深处有一个驱使他行动的信念或者力量,这就是他内心最渴望满足的需求。
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喜欢、感兴趣,很想去做,做了就觉得很开心、很满足。
相反,如果我们做一件事,只是为了得到好处,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不想做也要去做,或者是被逼无奈才去做的话,那这种驱动力就是来自于外在的压力,这就是外驱力。
其实正常情况下,孩子对这个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本身都是自带内驱力的,那为什么很多家长说孩子没有内驱力,需要家长压才学习呢?
其实内驱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只要不破坏掉孩子的内驱力,不被“外驱力”给破坏掉,孩子自带的。
而内驱力到底是怎么被破坏的呢?
1.限制孩子的探索,不许孩子干这干那,用一些负面的言行来回应孩子。
2.让孩子无意义重复性学习,比如说强制孩子把某个字写100遍。
3.让孩子学习的难度级别过高,远超孩子的认知范围,很容易让孩子受挫,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学都学不会。
4.对孩子缺乏鼓励,没有及时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反馈。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孩子天真问东问西的时候,家长正在忙着一些其他事情,给孩子很敷衍的回应;
紧紧盯着分数,一旦写错了,让孩子机械性地罚写;
一定要做多少习题,不写完不让玩耍;
孩子考得不好使劲批评,考得好表现的理所应当。
这些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真的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旦离开了父母,孩子马上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很容易得“空心病”。
内驱力的根基有三个:胜任需求、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胜任需求,就是我能行。归属需要就是别人也觉得我能行,自主需要就是,我就是要让它行!
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孩子就永远不会缺乏内驱力。
所以,不管孩子学什么,学得开心比即时取得的成绩重要,喜欢,愿意去学,就是最开始的内驱力。
别总让孩子跟其他孩子去比较,而去跟孩子自己去比较。
只要孩子有进步,不要吝惜你的鼓励,让孩子真实地感到他们可以,这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