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禁用词的文章,里面提到:“不使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而使用‘一带一路’倡议”。随后,在一个工作群里有人提到这个事儿,进而引发了如下的讨论:
A:一带一路不是战略,是倡议了。
B:降级了?
A:是。
B:看来这个政策存在问题?
A:深了就不能群里聊了。
C:这个信息量太大了。
看完这段对话,脑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无语。
在百度里如果搜索较早时的文章,可以找到这样的报道: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在百度百科里,也可以找到“一带一路”提出时习大大的原话。
在无语之后,我自己其实也思考了一下,战略和倡议的区别是什么呢?
结合最近看的一些书和自己的感受,我认为,“战略”是一个国家制定的以自身为主体的一系列计划,“战”即战争,“略”即谋略。这个词一出,想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
而“倡议”一词,则是向其他的主体提出的一种建议,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并不强制其他主体跟随或完成某项计划。
结合这10年来“一带一路”发展的过程来看,确实是应该叫做“倡议”而非“战略”。毛主席蹭为我们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国家方针,也在他的诗中借由“环球同此凉热”表现出了这个思想。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更多是你情我愿,而不是我们必须达到的一种战略目的。
新华社这次的文章只是把这个误区纠正过来,但随后引发的这段对话却让我觉得,现在一些“有知识的人”对于国家的策略和动作表现的非常无知,甚至是在曲解国家的想法。汪海林教授说:很多人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缺乏判断的,不知道如何表现,不知道如何记录,不知道如何评价。这话描述现在很多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合适的。
经过刚才的解释,首先“战略”和“倡议”本就不存在谁高谁低的判断,外交辞令中的措辞都是极为严格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看到很多发言人的用词都差不太多的原因之一。
其次,“一带一路”至今已经实施了10年多,提前布局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帮助,自特朗普上台后,以美国为首的地方国家对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限制,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这使我们以前依赖西方市场的出口遭到了阻碍,但我们的出口总体而言不是重创。为什么呢?欧美订单流失了,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订单,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订单填补了部分缺口。同时西方资本虽然流出了,但中东地区的资本正在流入中国。如果“一带一路”倡议是在疫情的那几年提出的,完全不会有现在的效果。
最后,我虽然赞同群里说的“信息量太大”,但我想我认为的信息量明显和这位朋友想的不一样。我在想,面对美西方的各类舆论霸权,以及周边其他国家对于以前美国、苏联实施的各种所谓“战略”,他们对于一个大国的崛起本就是忌惮的,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战略”去和他们沟通,那么不可避免的会激起别国内心的反感和对抗;而如果我们提出的是“倡议”,我们给了其他国家选择的机会,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选择权在他们,我们也不会强制他们做出选择,这样对于我们的外交则更加有利。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国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迎来关键节点前的一次成功的对外探索,不仅为我们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朋友,也为沿线国家带来了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在美国的霸权逐渐解体的当代,我们要做的不是一种替代美国霸权主导世界的“战略”,而是一个联合全球人民共同走入和谐的“倡议”。若不参与倡议,则可以独善其身,若参与倡议,则“环球同此凉热”。
最后,借张文木老师书中的一段话:“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在未来,中国人,首先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要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