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每订一次外卖,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信息上传一次。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足够安全?据SexyVC所知,有卖家专门在网络上出售外卖订餐信息,每条售价不到一毛钱,个别第三方网络公司搜集用户数据后打包售卖,部分骑手也参与其中,通过用户数据信息牟利。这些数据不同的时间销售不同,当日全新的订单信息报价可达一元一条,八百元可买到上万条相关外卖订单信息。
在互联网日趋发达的今天,许多科技企业通过大量数据精准分析用户喜好,科学高效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是外卖平台有义务尽最大力度保护用户隐私,避免它从自身内部和商家、骑手等端口流出去。
其实,外卖个人信息被倒买倒卖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上海市长宁法院日前审结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被告人罗某从网络上购买了13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将其中部分用于盗刷“外卖首单”,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3000元,作案工具(笔记本电脑一台)予以没收。据罗某交代,他的“刷首单”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取优惠,而优惠基本都用于在“饿了么”平台点外卖给自己吃。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经常接到房产中介、小额贷款、保险理财、股票投资的骚扰电话。甚至其中有一些人可以在电话中准确地说出你的名字、消费记录以及其他资料。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
更让人惊悚的是,在网络黑产那儿,每月花费10元就能随时定位某一个特定手机号,每月花费1000元可以随时定位某些手机号。近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1名,涉案价值800多万元。
相关外卖平台应尽早提高数据安全等级,加强对骑手的管控,外卖平台应该通过双边合同等方式,对商家、骑手的隐私保密义务明确规定,并对泄露信息行为采取行业禁入“黑名单”和移交司法机关等方式加以规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被收集倒卖等现象突出,侵害着消费者权益。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指出,主要有三种原因:即拥有个人信息资料的商业机构被外部窃取或内部泄露;技术漏洞所致,造成用户大量隐私内容曝光;用户个人由于信息保管不当,被不法分子获得等。
那么,除了法律保障,消费者自身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呢?记者梳理了一些资料供参考。
例如,网购要谨防钓鱼网站;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不在社交媒体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提醒称,不要随意点击短信中、网页里的链接或浮动弹窗,不要轻易将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提供给他人,更不要轻易输入动态验证码或转告他人。
使用手机APP时不要轻易同意获取个人信息权限的要求,尽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机APP上输入银行账号及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一旦个人信息遭到侵害,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特别要注意“使用协议”或弹出的对话框等需要获得授权的东西。”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建议,还要了解使用APP的基本功能,对于自己非常在乎的一些隐私信息,不轻易授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互联网世界个人数据的“裸奔”,不让所谓的拿隐私“换便利”的无良企业有机可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