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更新的浮窗功能让我印象深刻。

目的与场景
浮窗的设置很简单,比如在阅读公众号文章时,选择右上角的功能菜单,就可以看到浮窗的按钮。
我认为浮窗功能的目的是满足对话信息流与浏览器行为任务并行。
典型的场景比如:
(1)边聊天边看公众号文章
(2)通过内置浏览器查资料以辅助聊天(或者反之)
微信这个平台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承载的信息也越来越繁杂,用户在微信上会很容易出现多任务并行的情况。其中最明显的多任务并行就是公众号文章。微信做了很多优化来提高公众号阅读的体验,而对其体验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对话信息流。
没有浮窗及类似功能之前是如何进行阅读与消息之间的切换呢?正在看一篇文章——来了新消息——回到微信(消息页)看消息——进入订阅号——找到公众号——找到原来的文章。
有了浮窗以后是这样做切换的:正在看一篇文章——来了新消息——设置浮窗——回到微信(消息页)看消息——通过浮窗回到原来的文章页面。
这样对比,浮窗通过建立了一座连通对话消息和浏览页面的桥梁,带来的是效率上的提高。微信里需要这种桥梁的地方很多,只是现在这个桥梁需求最迫切。
设置及取消浮窗的功能,这对于产品设计人员来讲不困难,但浮窗有个细节却体现了微信产品人员不是孤立的设计产品功能。
细节
为了提高浮窗的可见性,微信把它做成了全局性的,好处自然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进入页面,那坏处呢?我认为最大的坏处就是干扰。干扰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全局浮窗干扰到用户当前的页面空间和操作。比如在对话页面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这个浮窗的存在和位置会产生干扰,我当然可以调整浮窗的位置,我也当然可以取消浮窗,而且微信对浮窗取消的方式做的很简单。但它依然是一种干扰,而这种干扰是用户不太容易感知的,只会在某种时候突然觉得不爽了。
产品设计人员不需要帮用户理解这种干扰是怎么回事,也不需要告诉用户怎么取消干扰,要做的是引导用户消除这种干扰。微信是怎么做的呢?
让浮窗变色!


熟悉色彩心理学的人应该知道,对绝大部分人而言,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诱导人做一些事情。比如红绿灯,再比如应用角标,都是通过颜色来引导用户情绪继而引导其行为的设计。同样,微信把浮窗变成红色,也是通过颜色引导用户打开浮窗或者取消浮窗,以减少浮窗带来的干扰。
不让浮窗变色行不行,肯定行,大不了就是一个浮窗一直在那儿,当用户意识到不方便了自己手动取消就行了。但是对于微信这种特别在乎用户体验,同时又有如此大的用户数的产品而言,需要也应该想一些更聪明的方法。
既然选择了变色,又延伸出了两个问题:变色时间和变色方式。
变色方式
变色方式的常见选择有两种:渐变和直接变化。
从体验上来讲,渐变是优于直接变化的,渐变会给用户一个缓冲的时间,不至于突然变化显得突兀。
变色时间
如果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变色功能的效果,我觉得可以用取消浮窗人数曲线来衡量。

这个曲线是指,假设一定数量(有统计意义的数量)的用户同一时间设置浮窗,然后在时间进行中相继取消浮窗,在某一个时间点累计取消的人数(每个用户只操作单次)。我个人估计这个曲线图像样式可能如下。
变色时间涉及到两个,m表示开始变色的时间,n表示完全变色的时间。o不是一个设置时间。
这个图像的意思是浮窗默认状态下,取消浮窗人数在缓慢的提高,当开始变色后,取消浮窗的人数开始明显增多,当完全变色后,取消浮窗人数进一步增多,当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变得缓慢。
m、n这两个节点的变化是因为颜色引导了用户行为,o这个节点是因为总有一些用户不太受这种引导。
m值取0不合适,0意味着浮窗的默认颜色就是那种警示类的红色,这是不可取的,干扰更强烈,而且时间一久,用户也不会想用这个功能了。这个m、n的值具体是多少不重要,因为我相信这必然是经过微信内部大量讨论验证的一个值,我只说一下我的思路。
1、用户单次浏览页面的时长大概是符合正态分布的,m值取μ-σ,n值取μ+σ。
2、不做变色,内部或者找部分测试用户测试,从设置浮窗到取消浮窗的间隔时间大体符合正态分布的,m值取μ-σ,n值取μ+σ。
3、如果有条件,可以对这两组值的曲线对比,要区分取消浮窗的方式。根据侧重点不同,来选择某一组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