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阅读,是为了让平凡的自己,摆脱平庸的困境与烦恼,过上称心如意的生活,有梦想可追寻。喜欢文字,是想为自己搭起语言沟通的桥梁,只因那里有喜欢的诉说,有情的牵念,还有爱的温暖,让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能充满诗意。喜欢朗诵,是想改变不擅言辞的性格,是想通过大声朗读的频率,让自己从而变得自信起来。
昨晚准时收看了远方老师的第七节“艺术朗读课程”,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也心存感谢,感谢“书香三八.书香坊”的组委会给予了女性朋友们,这么一个书香共读活动的机会与展示的平台;感谢父母给了我一次宝贵的生命,让我不仅有机会拥有温馨幸福的家庭,还能每时每刻都沉醉在淡淡的书香中;感谢众生,让自己每时每刻都能心存善念与感恩,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自从在远方老师的精彩直播课堂里,学到了练音与发音的标准与技巧后,每天都坚持不懈的练习,虽然在朗诵上并未让我得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却让我多了一个坚持的习惯,见到文字就有一种想大声朗读出来的冲动,当有一天突然发觉自己读完整篇文章,没有感到嗓子疼痛难忍时,才发现原来远方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精品课程,是多么的珍贵而美好,虽然此时我,有时朗诵篇幅过长的文章时,难免会跑调出洋相,但比起以往毫无章法与技巧的斯吼要强上许多,也相信只要自己始终如一的在书香坊执着的走下,一定能收获更好的自己。
一直都很明白,自己完全属于那种既缺少天分,又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因此总是利用勤能补拙的方法,将所有的空闲时间很好的利用起来,阅读大量的书籍,让在书中所吸收到的营养去换取所谓的天分,用坚持写作来换取勤于思考的能源。
今天阅读完了《家庭博物馆里的中国》中“云中谁寄锦书来”、“样板戏,独特年代的青春伴奏”、“三代人的语文课本”三个篇章,其中第一章节,让我感触颇深,儿时的我对父亲二字,仅次于文字,对于所谓的亲情基本上没有多大记忆,直到上小学,才在父亲从千里之外传递那一封封情意浓浓,分别写给母亲、哥哥与我的家信,才让我深深的爱上父亲,爱上那个总在信中鼓励和支持我奇思妙想的无理取闹,年级小小的我,写信告诉父亲说,长大了要当一名女八路军,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当一年一次探亲假回家的父亲就会变戏法似的,从那个米白色的挎包里,摸出一把木手枪递给我说,我亲爱的八路军,这是子民跋涉千里获取到的卡板枪,现在赠予爱国的女英雄,一旁的母亲与哥哥总会哈哈大笑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停留在八路军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光阴里,而父亲总是包容的说,只要孩子心中有梦想就好。
就这样那个曾被多少人定论为有病的小Y头,在与父亲的书信往来中,居然也逐渐跨入到了正常孩子们的行列,也有了真正的梦想可追寻,当我怀揣着梦想在学习旅程中正奔赴前行时,父亲突然离去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迅速炸飞了我所有的梦想,当正处于花季少女的我,瞬间变成一位铁路工人时,是父亲那一封封满含深情与爱意的家书,陪伴着我渡过了无数个孤独的春夏秋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