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存在爱的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能轻松自如。”这话说的到位和精确,惊讶之余,看看日历上最底下的小字,出自于三岛由纪夫的《爱的饥渴》,我就不惊讶了。像三岛的文字,实际上不需要太多的解读,只需要大家去读就可以了,也不需要探讨,至少在我看来他的问题缺乏探讨性。文字十分个人化,“个人化”这个词似乎也不准确,而是一种深入内心的真实独白,而这种独白又属于“不同的哈姆雷特”的范畴。
又到了周末,又到了下午去咖啡书店的日子,那是一家叫咖啡都要低声以免打扰读书的他人的书店,可能是本市唯一一家,多多少有点圣地麦加的意思,虽然这是个不恰当又夸大的比喻。背景音乐已经很小了,但每个音符都能清晰的送进耳朵里。也可能是每周我们都会去,看她撅屁股找书的轮廓和找书时的专注,就爱屋及乌般喜欢了这家书店。
不懂咖啡,但我总觉得美式是最为考验咖啡质量的不二选择。相比于淡如水的星巴克,很多家独立咖啡馆的咖啡就很浓烈,或香或苦或酸或混合,很有趣味。当然功能性不同,前者的拥趸可能不仅仅是喝咖啡去的。独立小咖啡馆的滋味是另一种、类似于亲民、温馨、个体化十足的体验。如果是个很独特且挑剔的老板就会显得更有意思。喝过很多家,只是社恐十足的我时常因为交流障碍往往最终选择一家较大的独立咖啡馆,其实通常店老板人都十分好且和善。
我很善于营造自我的世界,比如找个能偷半日闲的舒适环境,带一本书,当然还有一杯咖啡,一曲不知名且徐徐的背景音乐。随着在每个因素里的深耕,内心自然随其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便自然的越来越我。但这并不和交流相排斥,只是自我丰富了以后,可选择的表达也多了起来。可以说一部分,再保留一部分给自己。我几乎没有社交,所以这样的清闲感受也比较经常。社交像一块墨迹掉到了宣纸上,只要有一次什么局,它的焦躁和麻烦不会因为本局的结束而结束。正如阿德勒所言,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真的好像我开头引用的三岛的话。不知道这二位大神是否有哪怕一丝的联系。
写完了,我们准备出发啦,去书店喝一杯,读一下午书,间隙抽两根烟,想想这个世界。放弃别人口中做什么有用、什么无用的鬼话,忘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