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宋濂的文章,宋濂作为明代开国第一文臣,他写的这一篇送给天台陈庭学序,
先从西南山水之奇说起,点出陈廷学的西南游山水,接着说明他的诗歌因为山水之奇而变得更加精巧,得出他的志气和精神状态,气节情操,也因山水的滋养,更显高远,和自己比较有点儿惭愧,精彩的是最后一转提到颜回没有旅游却,却能做到志气和精神状态,沛然充然,提出可能有超过三水之外能滋养你精气神的东西在。勉励陈平学进一步寻找提升修养的办法途径。此文让我想起苏哲给韩太尉的推荐信,提到以文养气,以气养文。司马迁遍游大林山大川而得以,浩然正气,写出的文章自然以精神气质出众为胜。本文的巧妙之处在于勉励后代,学者先从山水说起,再说起游历之难,顺便提到游历久收获:诗文和气节,志向更加精巧高远,再说自己没有游历之愧。转折到颜渊等人,深居陋室而义气充沛,委婉的指出,山水之外也有修养之道,以此勉励后学者。文章的结构巧妙紧扣山水,三次出现一为山水之奇,二为山水之助,三为山水之外。议论最后的转折极为巧妙,总结在愧上,自显雍容和缓。又见逢回路转,起伏应和。 微笑: 宋联和刘基,年龄只差一岁,宋濂元末,辞官归隐,刘基元末当官后来归隐,两人都参与明朝开国制度的制定。都因为胡维庸案而死。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采用对话的方式,论述人生的起伏变化。东陵侯,认为。人事变化的规律是物极必反,人生跌落到低谷一定能再升高峰,希望自己能东山再起。前来问卜卜者曰,天道其实是德。人有灵性,不能借助于外物的占卜。接着说出,物极必反,人穷必达不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有德行与否才决定你的人生道路。有当初的因,就会有今日的果。循环变化才是正理。看眼前废墟一堆,曾经是高楼琼宇。眼前野菜野草,曾经也许是美食佳肴。曾经拥有,现在一无所有,曾经一无所有,现在拥有,这是一种花开花落的循环之道。或者说是因果之道。你的作为和德性决定你现在的高低起伏。有昨天才有今天昨天的所作所为,决定你今天的拥有与否。 一句君侯何不思,昔者如冷水浇背,令人吃惊,抚今追昔说的如许悲凉富贵之人。阅读之后,便是一剂清凉散也。 世人只是感叹命运之苦,读此可以明白运行规律。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作者先让采用对话方式,先让问者提出事物变化的规律,接着用,昨天决定,今天的循环论来质疑,发展论同时提出占卜的自欺欺人性。采用问答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期盼和自己的冷静思考,有自我安慰的含义在内 《郁离子》是我接下来要看的文章
刘基的卖柑者言,再次用问答的形式,借用卖柑橘之口对欺士盗名者以严厉的讽刺。表明自己愤世嫉俗的态度,语言犀利设喻形象。让人想起《待漏院记》给那些身居高官无所作为者,以形象而丑陋的画像。文字犀利豪放不羁,确实像东方朔一样的语言风格。这是作者对元末统治者的一种嘲讽揭露。是也是官场现形记之一。5个不知滚滚黄河冲滴而出。情谊深切,文之骨气。精彩。
王阳明的尊经阁记
先解释经就是,固定的规律的总结,从天的角度来说叫命从人的角度来说叫性,从身体的角度来说叫心心性命实际上都指的是固定的规律。天地之间运行的规则吧。接着具体说到人的身上,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涉及到事件上指的就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这些天地间存在的固有的规律就是经书上儒家经典阐明的道理。在这一点上把儒家经典和自然规律人间秩序个人的规矩等同起来。接着从6部经书的不同内容来阐释规律的不同侧面。易经说的是变化的规律,天地运行,尚书说的是制度,政治的实施。诗经说的是感情的抒发,礼记写的是礼仪制度的表现,月季写的是心情欣喜的产生。春秋写的是人格,正直邪恶的分辨。这些具体的不同方面的内容都是天地运行之道,人间秩序,以及个人成长的规律,所以六经,的内容就是我们人身上新的主观意识的常规守则 所以我们在阅读六经的时候,其实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追寻探求自己内心的运行方式,已经让我们按,按照天地变化来运行,上书让我们内心遵循制度纲要来实行,诗经让我们追寻内心感情的抒发,礼记让我们探求内心的礼仪制度的彰显,嗯,业绩让我们探求内心平和心情的产生,春秋让我们时常分辨正直还是邪恶。学习六经其实就是不断的正心诚意,寻找天地之道,人间规律,做人的准则。 接着指出,嗯,阅读六经正如,富足家里的祖先,为了让后代不是贫困,而给家产登记造册,让后世能够享用这些家产。圣人计数六经,也是给后代我们规范主观意识登记造册,唯恐我们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可是当事的学者不懂得六经的实质和内心做人准则,人间秩序是一致的,却一味的考虑,所以受字词表面意思的牵制,固执浅陋的认为这就是六经的实质,就像富人家的后代,守住登记造册的账本,认为自己就拥有了财产一样,其实财产已经丢失散落。还自以为是认为拥有。这段用富人家财产继承的事例类比,六经学习忽略本质追求表面的一种浮躁流弊。接下来具体指出,当事六经的学问是一种崇尚功利,扰乱经X的做法;抓住字面意思背诵是一种侮辱经典的做法,铺张浮夸的字词镜像的争辩,是一种损害经典的做法,像这种像这种种做法都是对经书的一种损毁割裂,根本不是尊经典,的行为。最后提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浙江某一个郡守,为了提升当地老百姓的,兴旺水平,建尊经阁,拜托写文章来记录,交代写作原因吧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后迁居会计山上的杨明洞,人称阳明,先生曾经认并不主是,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刘瑾死后官复原职,平定宁,王之乱,后来晚年,又用兵广西,一生功成病退。 作者爬京,看作是故友而永恒的规律和法则,6部经典就是对这种法则的记叙和阐述,这种法则源自于人的内心,所以要求人们从内心去发掘,探求早已存在的真理。这和现代心理学上的向内求是一样的。全篇围绕着一个新字,比如流水鼓鼓而下,表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气魄和严谨。六经不外,无心无心自有六经,学道者何事远?求回到自己的内心,六经之要取之当前。在此篇文中,王阳明先生跟究心性的显现。 微笑: 开篇,前两段写的是固定规律法则的,作用和表现给心以具体的概念 接着用六经来和固定规律和道联系在一起。六经即我心之常道。通过经典6步部,把心和固定的法则规律,联系在一起。再接着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解释心和6部经典的互动关系。再用富人,传承财产,给后代与圣人传承精神财富,给我们做类比,指出六经的实质和六经表面意,的区别 接着具体解释,当代学者继承其表,忽略其实质,的种种乱象: 扰乱经典、侮辱经典,损害经典,根本不是尊重经典。接下来交代,某地太守,端正经典,修建尊经阁,交代写作原因。
王守仁的象祠记
作为舜的弟弟,被少数民族世代祭祀汉人是不太理解的,但王阳明确推断出有这种道理。却如此推断,祭祀的其实是舜,其德行,传播之远,道义传播之广,由此可见。既是舜的弟弟是因为舜教化的好。甚至推断出周朝的分封制大概就源于舜对其弟的扶持,分封。由此可得人性之善,无不可教化之人。在推断舜的弟弟教化之果的同时,训导天下君子,皆以此为榜样。此为无中生有,推断,出来的道理。在赞美,舜的高尚品德同时宣扬自己人性善的观点推出,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
王阳明的,瘗旅文
被贬在贵州农场时,看到同样被贬的人,带着孩子和仆人赴任,未来得及说话,接下来几天这三人,挨个离世,王阳明因此为他们写下悼文 祭告文,先责备此人,因何来此?为何会凭五斗米而折腰,假如躬耕田,亩也许,安然无事,何必为五斗米而,遭到流放。同时又从内外交困来分析其人来此蛮荒之地心中含愤外遭瘴气,其命必哀。但没想到如此之快。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同时补写自己,来到此地遭遇困难但心情,坦然而保住性命。今日因你之遭遇而悲,还是适可而止吧。 接着写了挽歌。劝慰,随遇而安,同时表明,如果自己同样遭遇,则与你同伴。若有幸远离,则尽可随遇而安,同命人颇多在此。 本文有兔死狐悲之嫌,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虽有悲愤不平之心,但古代羁旅之人有多少何尝不是如此。虽为陌路人,所做的祭文也是为自己所唱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心中久久压抑的悲愤和感伤。 看片平淡的叙述,悲惨的遭遇,触目惊心。中间一连串的质问,饱含深情,实怨则怜。最后的挽歌有自我对探,又有自我安慰,胸中的愤懑长长抒发。通天情真意切颇为感人,是古代士大夫遭贬之后的心酸之文,难怪引起后人不胜唏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