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没有打算给它写书评的,可是看完以后觉得啊心里空空的,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想法,一直也没有写,因为觉得太沉重,怕我的字太浅亵渎了周国平父爱的深重,后来看到对这本书不少正正反反的评价,也就特别想写点什么了。
首先,这本书绝对是我看过的书以来掉过最多眼泪的一本,不管在教室还是在宿舍,静下来看两行字都有要掉眼泪的冲动。您说得对,有的书可能要看好几遍才能真正写出书评来,但是《妞妞》啊,我想我是不想再看第二遍的了,因为实在是,太难过了啊。
全书的开始讲的是妞妞的母亲从怀孕到生下她,作者经历了这世上最伟大的身份转变,成了一个父亲,他的字里行间,字字深情。“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我没法直观的去感受一个成年男子变成一个父亲的内心是怎样的喜悦,但就作者而言,大概是极致的满足和幸福的吧。
后来慢慢讲到发现妞妞的病症到伴着她到死亡的过程,读的时候哭哭笑笑,你就会想这么可爱的一个小生命,怎么会在还没有看过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被迫离开呢。作者的每一个字,带着沉重的痛和泪,就能看到父母对子女深至骨髓的爱,不能战胜死神,是多无力的事。而要亲眼看着女儿痛看着女儿哭却不能分担半点,亲手送走亲生女儿,舍弃这一生最深的羁绊是件多痛苦的事。妞妞在发病的时候,她的母亲曾哭着说多希望能替她痛。任何文字都已经太苍白,这样的深刻已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最开始我从作者的字里看到,妞妞虽然只有一岁多,可她对这个世界有深深的眷恋,有她爱的音乐爱的舞,有深爱她的爸妈。我希望慢点看到结局,希望这个小生命能在世界上多活一些时候。可到最后病痛随时折磨她,让她卧立难安,不得不靠杜冷丁来缓解痛苦,我希望快点看到结局,希望她快点离开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希望她能得到永远的解脱。
曾经有评论抨击作者在病症一发现的时候没有及时给女儿做手术反倒是后来去找气功大师之类的江湖骗子,以此来抨击作者虚伪的父爱。我莫名的排斥这样的论调,我绝对相信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纯粹的爱是不参任何杂质的,不许这世间一切肮脏的东西来玷污。依作者后来的回应,妞妞最开始查出病症的时候即使是做手术摘除眼球复发的几率也极大,更何况他绝对不忍心那么小的孩子就被摘除眼球,后来的一系列举动是因为越到最后想要留住孩子的心就越为强烈,所谓病急乱投医,大概就是如此吧。有一个我很喜欢的作家说过:“这世上并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儿,针扎不到你身上,你永远不会知道有多痛。”作为旁观者我们又怎么能切身去体会作者的心啊。如果说换位思考,我想我也能理解作者的举动吧,我也是绝对不忍心让一个孩子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里唯一的主题就是和病魔斗争。我那么爱她又怎么舍得让她痛。这种既想要她留下来又想让她快点走来解除痛苦的心真是矛盾啊。总之在这方面,我绝对的相信作者纯粹而无力的爱。
其实妞妞已经走了那么久,再去讨论当初该不该做手术已经没有半点意义。但我总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能看出点什么来。我找了我们家母上大人,跟她大概介绍了这本书,然后问她如果你是作者,在孩子无论如何必死的境况之下你怎么做啊,是要坚持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孩子多活哪怕一秒,还是让她就这么简单的走了就好。她为难的想了好久啊跟我说就让她走了吧,别再有这么大的痛苦。听到这个答案的同时我是湿了眼眶的,真的,如果没有真正为人父母是不会有这样的心情:如果有活下来的可能就算付出一切代价我也要去留住你,可如果没有,我希望你简简单单毫无痛苦的走掉就好。不是因为不爱,不是怕你拖累,只是怎么忍心看你辗转的痛苦,只是简单地不要你痛。真的,妞妞痛父母就痛双倍,妞妞走了父母就带着痛的烙印过一生。妞妞过世一年后,她的父亲着手写一本属于她的书,妞妞过世六年后,她的母亲还念叨:“如果她还在,该上小学了。”
作者是书里还写了关于生命关于苦难关于爱的看法,想是我不够用心,有的东西看过也就忘了,可是对于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却是情感满怀。我想我不能切身懂得为人父母是怎样的心情,但我懂得为人子女,身上捆绑着父母的喜怒哀乐,我现在不在我父母身边,我想怎样让他们放心,唯一的做法是活着,好好地活着,健康地活着。但仔细想想即使这样,他们也总是挂心的呀(笑)。周国平说:“付出比获得更能激发爱。”《小王子》也说了:“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了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反正父母永远都是记挂子女多一些。做子女的没法回报得起这份深情,就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很好,有好好吃饭,有好好睡觉,一切都很愉快。那就足够了。
好像扯得有点远,而且这篇书评真的写得很随性,叫随笔好像更好一点呢(笑)。总之关于生命的奥秘关于苦难的真谛我是没记住,就知道父母对于子女的爱让人心疼,做子女的不要瞎闹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