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到生命力,脑子里浮现的是小时候学到的沙漠上的胡杨树,那些在恶劣环境下生长下来的仙人掌,或者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杂草。可是,对于我们人来说,到底什么才是生命力呢?
如果没有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我会永远无法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我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生命力的三个基本概念:性,攻击性和自恋。
如果没有听说过这三个概念的人,大概会大吃一惊,这三个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啊!怎么会是我们的生命力呢?
像我一样在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我们的家庭对性都是讳莫如深的,更不要提性教育了。可是,这却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性是一个桥梁。性的前端是爱,是两个陌生的灵魂一点点接触融合的过程。而性的后面是生命的开始,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有泛性论的理论,他提出我们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解释成对性的渴望。虽然他的观点被争议,但是我却能承认,在人类历史上很多经历特别充沛的人都有强大的性能力,比如说成吉思汗,或者说艺术大家梵高。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作者查德.道金斯更是提出了,人类或者说物种本身并不是主题,而只是载体,我们都只是基因的载体,我们会成为基因意志的表达形式。我们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传承基因而已。在我们的生命表达形式中,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接受自己的性冲动和幻想,把他当做一件正常的行为看待,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表达生命力本身。而不是去压抑它。就正如现在我们强调的正确的树立孩子的性教育观念,而不是避讳或者打击。任何正常的想法都应该是应势引导,而不是围追堵截。
生命力的第二个达是攻击性。这个概念我不得不提出另外一个“中国式好人”的概念,此概念依然是武志红老师提出的。“中国式好人”,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好人。实际上,他们是大大压抑了自己攻击性的人,对所有人都示好,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而强力消除自己攻击性的人,他们会因为刻意回避自己的攻击性,而给人虚伪的感觉,甚至长期相处就想逃跑。比如我的公公婆婆,简直是“超级老好人”,渴望得到所有人认可,他们害怕一切冲突。我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感,因为他们对你的好,你没法逃避,甚至他们不要给你机会回报,这种没有互动的给予关系,刚开始你会感动,慢慢地变成内疚,内疚而不得发泄变成愤怒和逃避,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会和这样的人有深刻的关系的原因。因为你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真实的生命力,一切都是虚伪的。而有些人,我们常常会觉得更真实,中国有句话叫做不打不成交。这句话就能看出,在我们和任何关系的开始,都会有冲突和磨合,如果这个攻击性被看到,被接纳,就会让关系得到升华。记得刚到大学的时候,看寝室里面的人不顺眼,后来还大吵一架,谁知道吵完之后,大家一笑泯恩仇,反而变成了好朋友。这大概就是我们彼此感受到了真实的对方。建立了更真实的关系。
生命力的最后一条是自恋。
自恋是一个贬义词吗?我们常常会说一个人太自恋了。似乎是一个不好的评价。可是,人性本身就是觉得自己是好的。在教育学里面,我们会提倡鼓励教育,那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小时候,他们渴望得到权威的认可,如果权威认可了他们,他们的自恋就会得到滋养,自我的认知就会和外界的认知形成一致,孩子的生命力就能自然生长,更愿意尝试,接触新鲜事物,接受挑战。不过,这里面有一个概念就是“自我效能”,真正的鼓励是建立在具体细节的基础上,是孩子确实做成事情之后的肯定和鼓励才是更合理的称赞。而不是虚无的“你很棒”“你很厉害”。而当我们长大以后呢?难道我们就要刻意隐瞒自恋吗?中国人太强调“谦虚”,以致于我们对于自恋有刻意的回避。可是,当我在生活中确实能做好事情而得到认可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是强大的,就像我们对小孩子的评价一般,如果是简单的夸奖,确实那是假自恋。可是如果是真实的基础上给予的认可,那就是真自我,我们都渴望成为自己,生命力本身就是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自恋。
今天读到何帆老师的文章《为什么童话还有阴暗面》的时候,我突然理解了,我们的生命力本身不存在好的还是坏的,只是我们应该更客观看待这些行为,即使那些我们看起来不是美好的东西,就是我们本身存在的力量源泉呢。我们需要的是接纳,转换,成为我们自己就是更美好的事情。
最后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说,成为你自己,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就很美好了。愿我们接纳生命力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