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私信我说,“最近存了一点钱,无奈银行的利率太低,所以想让你帮着推荐几款理财产品,要求就是风险小,但收益比较可观。”
本着为她负责的态度,我并没有推荐具体的理财产品,反之,只是列了几本理财书单,比如《小狗钱钱》、《财务自由之路》、《解读基金》等等。
于是,我俩的聊天就这样没有了下文。
我十分理解这位朋友的想法。她深知银行理财无法跑赢通货膨胀,所以才想着另辟蹊径。
无奈自己太“忙”,没时间去研究基金、P2P之类的理财方式,所以才不得已向我寻求答案。
只是,哪怕我深知其背后的动因,最终也还是给出了一个不那么立竿见影的方法。
因为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知市场的不可预测性,所以即便当下赚了钱,我仍不敢随意推荐。
当然,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尤其是处于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习惯于追求捷径和速成。
于是乎,为了迎合人们病态的心理,市面上便推出着各类速成宝典,比如,30天学会某项技能,10分钟讲透创业原理,1小时成为理财达人等等。此外,各类短期集训训练营、学习社群也层出不穷。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内容,无论质量好坏,其销量和阅读量均不会太差。
可是扪心自问,所谓的速成宝典,难道真的有效吗?还是说那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假象呢?我想,后者的占比或许会更大吧!
因为别人虽然能把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传授给你,但是若没有经过自身的沉淀与消化,我们终究还是不知道如何场景化使用。
这样一来,所谓的“精华”对你来说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罢了。
所以说,快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要想能力提升得快,单靠学习过程快是不行的,相反,越是想要快速提升能力,就越需要下慢功夫,越需要一些刻意练习。
还记得2015年底,知乎推出了一款付费问答的产品——值乎。当时小马宋在上面设置了一个价值10元的问题——如何才能快速提升文案写作?
本着“求知若渴”的心态,大部分网友都付费看了答案。出乎意料的是,问题的答案却异常简单:阅读超过1万份的经典文案。
为此,很多网友都纷纷点了差评。因为在他们看来,那简直就是最笨的提升办法,暂且不说会耗费多少时间,最终的成效也是令人堪忧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顺理成章地认为,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条捷径,殊不知,外表看起来的光鲜,其实背后都是持续刻意的练习。
小马宋曾在他的公众号里讲过他工作后的学习经历:
我和同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作品从网上全部下载下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
我又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10个PPT。而我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
看完这些创意后,我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广告,创意方法都是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
格拉德威尔也曾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想完全掌握某项复杂的技能,势必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刻意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的临界量,那就是10000小时。
后来,这一结论演变成了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
莫扎特在成名之前,前期作品都不太出色。而完全出自他手,且被奉第一部经典作品的则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是在他21岁时创作的,而那时,他已经坚持作曲10个年头了。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刻意练习还是需要的。虽然它并不能让我们一次性就能把事情做好,但能帮我们越做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