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四川石油大会战”吗?
仰望红村听奶奶说,爷爷曾驻扎在玉门油田,后来跟着大会战入了川,娶了奶奶,便在四川安了家。不过,我没见过我的爷爷,所有关于他的事儿,都是奶奶告诉我的,那会儿,我也就五岁而已。
那时候的我,望着手中一枚小小的邮票,听着32111英雄的故事长大,当邻家大哥参加中国灭火队奔赴科威特时,我奶声奶气地跟在后头,非要送他泡泡糖,说英雄才配这稀罕物。
后来我给我儿子讲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正站在红村的浮雕前,他说那座浮雕和集邮册里的那张邮票有点像,又有点不像。
我说邮票上画的是英雄钻井队,浮雕上画的是威一井抢险,不一样,那是肯定的。儿子不解,为什么要抢险呢?妈妈参加过抢险吗?
我摇头,然后告诉他,妈妈虽然没有参加过,但是外公参加过,你可以去问问外公。
儿子很喜欢听英雄的故事,从爸爸讲的中国机长,到爷爷讲的赵一曼,再到外婆讲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不过,这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外公也参加过如此危险的抢险行动,于是,对外公的崇拜又多了几分。
我告诉他,太爷爷和外公经历的一切,都叫做历史,尤其是这四川油气田的历史,是我们一家人亲身走过的历史,而现在我们脚下站着的这座“红村”,承载的正是这段历史。
红村其实又偏又远,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一会儿拍拍照,一会儿录录像,我自己虽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但这是第一次来到红村,第一次亲眼看到当年那块轰轰烈烈的热土。
冬天的红村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零零星星的小孩子奔跑在台阶上,偶尔有一两位穿着红色老式工衣的人走过,很安静,偶尔只能听见小商贩叫卖糖葫芦的声音。
这里看不出当年的盛况,就连大礼堂也只剩下了一堵墙,旁边还立着“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油田”的标语牌,儿子问我,当年打出的那口井在哪儿,我却只能摇摇头,其实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这口井早已不再产气,而是成为了历史,刻进了四川石油人的记忆中。
儿子又问,既然那口井已经不在了,那为什么还要留下红村这个地方,为什么还有人不时地过来看看呢?
我拉着他的小手,指了指回廊亭立的一行字“红村精神,永放光芒”,说,在四川石油人的心中,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止,因此,红村精神永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