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的深处觉察到春的到来,在那苍茫大地上感觉到一丝丝绿意,暖暖的,静静的,悄然而至,一瞬间已经注满整个的身体,呼吸也会缓慢下来,悠长而透彻,像一弯清泉。
关于“修行的审美疲劳”,分以下三点简述:
01. 修 行
修行,如果真的存在“修行”的话,那么它的作用在于提醒我们:不要刻意“修行”。
一直不屑于那些时尚化的修行,甚至不信奉任何的教条和宗派,因为那些都是障碍,但内心对“自由与解脱”的需求一如春天岩缝里的小草,分秒没有停住生长。
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投射”,而这种投射往往千篇一律,于是慢慢地对这种“带有主观意识的自以为是”产生了审美疲劳。当我意识到自己在回归日常生活的时候依然局促不安,于是开始厌倦这种“投射信息”,它似乎永远无穷无尽,像一个无知的孩子怎么哄劝也不愿意停止哭闹,这种旋涡让人感到无趣。
如果跳出身外观察这些信息,其中始终运转不停的是:头脑。
我们的头脑被一些“修行观念”给限制住了。如果用头脑去修行,无异于服毒,最终还没有逃离“人”的套路。人是头脑的集合体,头脑如同我们的认知结构,刚硬顽强、不可改变、难调难化。而人又是如此有头脑、崇拜头脑、依赖头脑,但,“仅仅用头脑修行”是没有结果的。
倘若出于“自我安慰”,这些头脑信息都是修行的过程,我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而头脑的课题只是我摸到的一块石头而已。警惕头脑,不去刻意记录那些乍现的灵光,该来的总会到来,我们只需要等待。
02. 圆 满
这种没有休止的头脑如同一个漩涡,而最初的动力源于内在的失衡或残缺。只有自己圆满了,世界才会平复,头脑才会安静,正是因为内在的不圆满,才会生出无限的信息。这种不圆满就是一场战争,也许可以当做是《薄伽梵歌》里的战争隐喻,阿周那面对的并非是敌人,而是头脑中的另一个自己,这场战争是从个人内在走向圆满的“觉醒之战”。
战争滋生了一切,战争滋生了文明,孕育了头脑,创造了二元,形成了对抗的认知格局,而根源,在于我们自性的分离。世界是完整的,人是破裂的。内心深处的分裂基因决定了外部世界的纷繁多变,才投射出种种无常。所以,这同时也是“自性之战”。
如果进一步探测这个“自性的分裂”,它应该是以“作茧自残”为结构基因,即“自性和投射对象”之间的“分裂与伤害”,永无休止,一只狗总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一个人总想要杀掉镜子里的自己,这就是我们头脑的现状。
也许在某个瞬间,我们可以感觉到一切都停止了,“狂心当下歇”,似乎一切都要结束,但又是新的开始,我们不需要再投射信息,也不想再创造信息,唯有平和、安静、喜悦。
03. 安 全 感
回到现实,最接地气的一个课题是安全感。也许我们会因为幼年教育问题,例如父母的极度期待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形成缺乏安全感的性格,有的成年人,在其谦卑的品格背后,实则是为寻求安全而制定的战略---我已经如此谦卑和善,你们就不要再批判我了。于是,以不断地退缩,成全自以为是的安全。
这让我进一步想到奴性,奴隶不敢、不愿意、或者几乎没有空间去幻想能够“改变身份”,造就奴隶在其位置才能够感到是安全的,久而久之,这种安全感会带来一种无以名状的“快感假象”,一声皇上万岁,自己便可以高枕无忧。
我曾经不屑于“神”,觉得那是自我安慰,而最新的理解是:神和佛等等一样,都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得到“自由与解脱”的“法门”,而并非“自由与解脱”本身。
我们自己其实不是一间房子,而是一栋楼,我们住在一楼,而神或者佛住在顶楼。我们本来是一个整体,却早早的不相往来,甚至忘记了对方。所以,没事儿的时候到楼上逛逛,都是一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