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阅读一本人物传记《陈忠实传》,比较冷门的一本书,但触动很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忠实对文学的热爱。
他家里很穷,可他父亲格局很大,宁愿苦了自己,也要把两个儿子供上学,要成为文化人。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和哥哥都上了高中,哥哥还上了大学,由于当时文革和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陈忠实没能上大学,而是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当起了民请教师,也就是现在的民办老师。
他勤恳踏实,所带班学生的数学由倒数第一成了顺数第一,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这是他白天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上。
可是到了晚上,他从不出门,整晚在忙乎着,他老爸说了好多次,陈忠实始终不开口。
陈忠实没能上大学,他心里不甘心,于是晚上开始自学他喜欢的文学。
他有文学梦,不想把大好时光浪费在与他文学创作的事情上,可生计没有保障,只好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学习。
陈忠实计划四年后要写一篇像样的小说出来。
那个年代,自学是很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乡下没有他想要的文学书籍,又加上当时大力宣传歌功颂德的事迹,与现实很不相符。
对于个人来说,更是难,没有学习环境,学习单一,也没有人指导,全靠自己摸索。
如果换成别人,肯定半途而废了。
吃过苦的陈忠实却做了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反复阅读柳青和赵树理、刘绍棠的小说。
这三位是陈忠实热爱文学的引路人,虽然不认识,但他们的作品时时影响着陈忠实。
一遍读完,记不住,就反复抄写,然后进行仿写,修改,四年下来,他完成了拙作《夜归》。
后面经过西安日报编辑的点评,他反复修改多次,仍没有被发表。
可他没有放弃,而是回到家重新写过,重新起名,后面一经发表就一炮打响了。
陈忠实坚信,他的文学梦一定会慢慢实现,虽还有很远。
正是他的这股韧劲和热爱,陈忠实后续写出了很多文学佳作,比如反应民族精神的《白鹿原》等。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余华说:“心可以碎,手不能停,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崩溃中继续前行,这才是一个成年人的素养。”
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没得选,只能全部接受,默默承受。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