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童生难考,可想而知秀才更难。
一旦中了秀才,接下来第二关就是乡试,通常八月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如果说童试为市级考试,那乡试就是省级考试,考中了,就是举人,李时珍考了三次没考上,但是有了《本草纲目》。54岁的范进考中了,当了山东学道,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所以名列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如果说秀才不易,那中举就更更难了,因为乡试每三年才一次,每次全国只录取 1000多人,在万历元年,全国秀才50万,中举者仅1185名,录取率只有0.24%,想想广东76万,有3%的重本线,算不算很幸福的。
不过一旦中举,便可当官,比如海瑞,就当了浙江淳安县知县,于是就有了"海青天"。我有点纳闷的是,考上了就直接当官,起点那么高,没有工作经验 怎么做好这份工作的呢?从一个读书人突然走向了官场,我只想说古人适应能力很强,而综合能力更强。
言归正传,如果中了举,第三关便是全国会试,通常春季举行,所以又叫春闱,记得《庆余年2》里范闲主持的是春闱,全国大考选拔人才。
春闱的入场券——举人,考中了,就是贡士 ,这关有多难,难到杜甫和左宗棠都考了三次,而且三次都落了榜。以明朝为列,会试录取率只有8.16%,那会试考什么呢?考治国安邦,国防,变法,人才选 拔,外交,不仅要求你具有实务能力,还要求有国际视野,考西方外交政策,如何用国外人才以助国富民强,另外还有农业制度改革,提高生产力。。。。。。最后再来一个八股文 。。。这里若是考过了,恭喜!就是贡士身份了。接下来,冲击最后一关,殿试,主考官——皇帝,通过后就是天子门生——进士,进士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在北宋嘉祐二年,是史上最牛科考的一次,累计40万考生,只录取进士388人,录取率0.1%,为什么史上最牛,因为这次科考出了8个文坛大咖,9位宰相。这些人中有苏轼,苏辙,曾巩,主考官欧阳修和陪儿子参加考试的苏洵。这一届科考一次就凑齐了唐宋八大家之五,还有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程颢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这么多牛X的人物,竟然没有一个人拿下前三的,更别说状元了。
所以再次问一声,古代状元都是啥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