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对面的人,是我十年好友。她在口若悬河的讲述着医改后,政府对医院的政策压榨,医院又何为了牟利花样百出坑病人的内幕,此时的她推心置腹,声情并茂,有理有据。如果不是我妻子就在医院工作,如果不是我在政府机关工作十年有余,我真的就信了。
我让意识抽离,静静的打量着眼前这个人。心想,我们的友情也就到此为之了吧。相识十年,见证了她恋爱,失恋爱,再恋爱,结婚,生子......如今却为了卖给我一份保险,语重心肠的骗我。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向我推销保险了,之前一起出去玩时向我推销过,来我家做客,我给她做了爱吃的水煮鱼,聊家常时推销过。私下和我妻子微信聊天推销过。这次是在我工作午休期间,约我出来。在出来见面前,我给妻子打了个电话说:“工作午休时间,如果是单纯的约我出来,朋友之间聚会聊天。无所谓,如果还是借机会像我推销保险,我想这个朋友算是处到头了。”
一个小馆,两人对坐,三道菜,四目相对,刚开始聊得都是身边朋友的趣事,气氛融洽。我看了一下手表,午休还有十余分钟,我得赶回单位了。她也意识到时间不多了,话风一转:“你知道,我不会骗你的,你们两口子应该卖一份医疗保险,一年1000多,10万的保额。”接下来,就是故事开头的场景。她是一个入行不久的保险从业者,却对医疗行业的内幕和政府的政策走向,如数家珍。“北京协和医院,现在每个月亏损1个亿,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了。”“医改后,打破了以药养医的模式。医院挂号费虽然涨了,但是医生只能从中多挣五毛钱”“为了牟利,现在医院已经开始减少医保床位,如果是自费看病,去了就有床位,如果是医保,就要去排队七八天。”为了让我信服,还掏出手机,让我看她朋友去医院看病,等不到病位,抱怨的聊天记录。一切的说辞,都指向一点:你不从我这里买份医疗保险,你未来的人生幸福堪忧。
看我的态度不明朗,又开始对我诛心。反问我一句:“你是不是对保险业有偏见?”我心想,保险公司的话术培训,做的不错呀。一句反问,先把我定性在“偏见”上,让保险业天然正义。一句话就把我变成了认知过错方。我本想回怼一句:“我对保险业没有偏见,我只是对保险从业人员有偏见。”然后列出我的观点:保险行业本质上是风控行业,从业人员要有风险控制和理财相关专业知识,才可以胜任。而不应该是剪头修脚社会无业人员的副业。如果你可以专业点,从风险控制,投资回报率为切入点和我谈保险,我信服你的专业素养,如果我需要保险,我第一个会想到你。毕竟专业知识会让人信服。其次,我懂什么是通货膨胀,滞后兑付,复利,沉默成本,保险浮存金,黑天鹅事件,还有保险背后的统计学知识。我更懂什么是话术、认知盲点、逻辑陷阱,惯性思维,人情世故。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要在一个阅历比你深的人面前说谎,你会瞬间露怯。但为了保住朋友之间最后一点颜面。想想还是算了,何必在小饭店里和朋友争的面红耳赤呢。
最后,我只是委婉的拒绝了她,“哪你祈祷,年轻的时候不得个阑尾炎什么的病吧。”我们的聚会就在她对我这样的祝福中结束了。离开前,虽然吃了一顿很厌恶的饭,我还是抢着结了账。一顿饭而已,别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落人口舌。我了解保险业的营销策略,平时里小恩小惠,多接触,常洗脑。很多人最后都是碍于情面被坑的。这样的套路,我不约。
其实我对保险行业是认同的:用很少的一部分钱,去买一份保障。但保险业的欺诈行为真的是嗤之以鼻。我不买保险不 是保险不好,而是人心险恶。
网友评论
赞同。
以及,我之前尝试给我妈买一份保险,并且和她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她严词拒绝了我。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之前也接触锅一些类似的低素质的从业人员,导致了她的这样的抵触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