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于瞭望理想国【公众号“瞭望理想国”: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思考了】
原创 2017-11-09 卫风
摘要:我们之前总是担心红酒不够,喝红酒甚至不需要杯子。如今,我们恰恰是杯子比红酒多得多。
我是卫风
我猜,你一定是一个喜欢深度阅读的人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作者
肯尼思·戈德斯密斯
小时候,曾经会因为专心看电视忘记吃饭而受爸妈的责备。而现在,连爸妈在吃饭的时候也时不时地查看手机。
我们之前总是担心红酒不够,喝红酒甚至不需要杯子。如今,我们恰恰是杯子比红酒多得多。
或许,这是当今的尴尬,但也是事实。最近看的两本书《新闻的骚动》、《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似乎都在揭示这个道理。只不过,两位作者的观点有些不同。
《新闻的骚动》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指出了新闻的弊病和垢秽,信息的焦虑让我们变得无所适从;《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的作者肯尼思·戈德斯密斯认为上网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我们为什么不停地检索新闻?
我时不时地掏出手机,中断了手中的事务,也并没有人给我发消息,但不知为何点开了聊天软件,打开了新闻资讯……那一刻像是暂停了自己的人生,阿兰·德波顿说,“查阅新闻就想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
我们为什么不停地检索新闻?
新闻业在骚动,外界在骚动,我们的内心也在骚动。因为我们在畏惧、在惧怕,外界的骚动或许是我们内心的一堵思维防线,想想自身周遭如此平静,便也松了口气。
被誉为英伦才子的阿兰·德波顿以他的聪明和幽默道出了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的藏匿运作机制、导向作用。我匆匆瞥一眼新闻标题,像是走火入魔,不停地向下刷,没有休止。
“封闭在课堂内的时间毕竟只在我们人生最初的十八年左右,此后的生涯都交给了新闻媒体,而后者对我们的影响超过了任何学术机构,正式教育一结束,新闻就成为我们的老师。”
我相信他极其信奉控制论。在新闻的“教化”下,我们持续关注和思考的能力被渐渐削弱。在新闻的导向之下,我们失去了对真实的探究并应该保持某种程度的警觉。
虽然作者承认这本书有些乌托邦性质,但是我们今天的媒体也不乏嗜血10万+的欲望,鸡汤化、头条化、狰狞化、狗血化、咪蒙化,以阅读量与点击量论英雄的时代是我们遮不去的丑陋。
也不妨从一时的新闻热潮中脱身,置身于自己的生活苦乐。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
在WiFi的包围中,在嗡嗡电流声的教室中,我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敲击着手机,在时而松散又时而紧密的社交网络中翻来翻去。
“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书写。”
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得不善交际、沉默寡言?
不,我们似乎在社交媒体上和谁都能谈得来,表情包松弛有度。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肤浅而愚蠢?浏览,而非阅读?
不,电子阅读依旧可以让我们生存地更美好、更充实。
互联网是否让我们不再专注?碎片化让我们一刻也不得安宁?
不,我们的眼睛一刻也离不开自己的电子设备,我没来没有见过比这更集中精力、聚精会神的状态了。
2015年,肯尼思·戈德斯密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开设了名为“在网上浪费时间”(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的课程进行文学创作,反响极为强烈。后来,他从传播学、计算机、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写下了《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而我们真能彻底断网,逃离社交网络吗?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地扩大着个人社交的边界,在现实中的一切关系都通过它们映射在网络上。在互联网1.0时代,甚至还有这一些令人感动和纯真的东西,曾经是很多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然而对今天来说,互联网比现实而更加现实,许多人纷纷关闭朋友圈,现实反而成了避风港。
现实与网络既融合又对立,现实的镜像呈现在网络上。电子时代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而我们却成了 “电子僵尸”,就像梦游者一样,既不在场,也不缺席。
我们不停地穿梭在网络与现实之间,肯尼思·戈德斯密斯还将之成为超现实主义,“没有什么东西能像社交媒体这样让人如饥似渴地追捧,我们不断刷新资讯,就想僵尸渴望吃到鲜肉。”
《新闻的骚动》作者阿兰·德波顿
社交媒体也同样强调时效性,我们不断地上传、遗忘,被囤积下来的信息压得喘不过来气。简短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今天的好友动态就是最好的、最新的内容,谁也不会专门地去翻看他日的动态。
或许,当校园网断网、手机毫无信号时,在这个秋风瑟瑟的日子里,或许可以多看几页书,多和周围的人说几句话,多观察下身边的世界。但当网络恢复时,我们又将手机紧紧地攥在手中,无意地打开聊天软件,点开新闻资讯,成为大数据中的一员。
互联网弥漫在空气里,我们逃不掉,也无法离去。当我再次漫无目的地拿起手机的时候,我想接下来我一定应该做些什么。
参考文献:
[1]Alain de Botton. 新闻的骚动[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01(03)
[2]KennethGoldsmith. 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09(01)
END
点击下方阅读更多文章:
采风 | 谁的青春不“油腻”?!
记录 | 这七年,是近平的青春
聚焦 | 或许小众,但豆瓣9.7证明一切
《spring of almond blossom in a glass》梵高
2017年11月8日——新中国第十八个记者节
记者节那天,看了很多媒体人对记者行业所写的文章,不乏有批判和赞美。
新京报记者节社论称,惟有真相不可辜负,“没有一场雾霾能够遮蔽冬阳,也没有一阵风能够永寄凛冽”。
凤凰网风声评论称,“巨变时代,作为记者,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个体的公平正义,理当拥抱这个时代,顺势而为,没有任何理由弃守责任。”
评论家曹林称,“媒体争相放阅读量卫星,记者成为10万+的奴隶,新媒体暴发户用流量碾压着传统媒体,朋友圈传说着各种内容变现传奇,舆论场弥漫着关于阅读量的浮夸风,这便是第十八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新闻人所身处的媒介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