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孤独的活着,是否喜乐悲苦便与己无关?
小时候,家乡有条将枯未枯的小河,河床因为胡乱开采石子而变得斑驳不堪。于是,那里便成了家长口中食人吞命的险恶之地。但在我们一众少年人的心目中,那里永远都是青草依依,草长莺飞的欢乐场。我们会在那里嬉笑玩闹,扮演着西游记里的降妖除魔,主持着武侠剧里的行侠仗义。虽然那时候的妖魔鬼怪,也不过是些黄鼠青蛙之类。但那时候,仿佛一下子自己就成了自己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大英雄。
那时候,玩伴很多。因为看了三国演义,便去和要好的伙伴义结金兰,桃园结义。那时候,以为情谊,便都是天长地久。也觉得同跪天地,讲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真的很帅。
只是后来,有的人来有的人走,轻轻易易便形同陌路。偶尔朋友圈的一两句人生感慨,微言大义,自己想要附和一下,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附和,最终只能化作一个浅浅的“点赞”。
那时候,还是少年人的日子有苦有甜。但现在回忆,大体只能想象来其中的甜。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回忆总是将过去的事情过度美化,以至于每每念及往事便总会感慨一句“还是从前好”。
从前到底好在哪里?刚开始没个答案。后来细细想过,觉得是那会儿不孤独。
少年时,便从书中看到过一句“人越长大越孤独”。那时候不解其意,现在想来真是微言大义。
孤独是成长的附加值。因为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就变得不如当初那般单纯。以为人心复杂,总是别有目的。当然了,这里并没有什么贬义。只是源自于我们考量事情的本身更加复杂全面了而已。
当一个人从少年人走向了成年。肩膀上的草长莺飞便会被生活所替代。当一个人的肩膀上扛起生活的时候,生活的琐碎便会在我们的耳边日日低语。就像洗脑,被灌输的多了,便下意识的认可。
于是我们可能对自己开始多了很多要求,对别人也多了很多要求。当这些要求或满足或不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喜乐悲苦就会多一点,再多一点。
就像一根铁丝,被千折百拧之下,总是更容易断裂一些。我们的情绪在喜乐悲苦中被千折百拧,乘受的住或者承受不住,都是会越来越疲惫。
疲惫使我们厌倦生活,生存却又使我们无法摆脱生活。有人总在追寻生活的意义,看两本鸡汤,听别人的人生感悟,自觉的便是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但生活本身便是生活,我不知道他该有何意义?或许它本身并没有意义,只是人们偏执的赋予了它一些意义。
就像,小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后的理想,倒了现在便只会当笑话说与他人听。我们并没有活成我们少年时,心目中那个以为会光芒万丈的自己。反而越来越卑微,越来越孤独。
小时候以为孤独也世间很帅气的事情,就像那些武侠小说里仗剑天涯的大侠剑客。但后来才发现,帅的是“寂寞”,而非孤独。寂寞和孤独是不同的,“寂寞”是浩渺天际下,吾谁与归的潇洒,而“孤独”则只是画地为牢的蝇营狗苟。就像诗歌里面说的那样“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只是寂寞,并不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