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2016-04-25薛定谔的七薛定谔的七
上个周末,小谷他们携伴前往一个公办幼儿园参加活动,照人们普遍的常规认知来说,一个开在单户3000万以上独栋别墅区里面的幼儿园,无论是设备设施,师资水平都不会太差,结果考察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尤其离谱的是现场还有个什么心理专家,在对幼儿们做评估,并声称会将报告交给该园作为“参考”之用。
结果毫不意外,一群妈妈立即炸开了锅,给3岁左右的小孩贴标签,令人无比厌恶,往好点说,是公平的对待与呵护;稍微爆脾气一点的,就是你凭什么?再爆再直接一点的,就是关你屁事(关侬啥事体)
为什么我们会对贴标签如此厌恶?
(别墅区一定是好学校?这不也是个该死的标签吗?)
专业点的人会说,这是不希望这么小的孩子就受到强烈的暗示和导向,进而影响人生,甚至影响家庭等等,但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心理学理论来告诉我们如何做,我们在潜意识里,在骨子里,都深深的知道这样是大错特错的,一旦有人试图朝这个方向走就会产生强烈的厌恶感。
因为,我们早已深受其害。
我们的社会和教育,讲究服从,服从父母,服从老师,不给别人添麻烦,就连小孩子看的动漫作品,都有极大的差异,裕儿一直爱看的英国的小猪佩琪,按照中国教育的模板,简直就是个问题少女,喜欢在泥坑里跳,会做恶作剧,经常会说“无聊~”,结果裕儿有样学样,在早教机构一直摆出一副很吊的样子,经常说“无聊~”,搞的老师很胸闷,谨慎措辞了老半天给出个“好特别啊……”的评价。然后周末回来看了点日本的巧虎,效果就好得多了,各种伟光正,各种正能量,乖的很。
服从的多了,应该如何如何多了,总是试图去迎合他人就成了下意识的第一选择,当然我们的社会非常鼓励这种行为,称之为——高情商。
无论多小的冲突,总是会令人不快,试图回避不快这是人之常情,但无论怎么努力,也是不可能回避所有的冲突的,这个很好理解,就像看电视一样,各有各的阵营,各有各的党,支持梅长苏的和支持靖王的都能掐起来,也是蛮神奇的。
但不对啊,生活中似乎真的有一些人是那么的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温文尔雅从不发怒,这是怎么回事呢?
基本两种可能,其一,这些事根本无法触及他的感觉阈值,要么内心特别强大,要么感觉特别迟钝吧,这种神类别根本不在讨论的范围内;其二,就是以隐忍和委屈为美,无论怎么被欺负都非常顺从,回避一切冲突,这种却是特别常见的。
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告诉我们,情绪是无法消失的,总是会以各色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最普遍的是向更弱的人传导,这个更弱的人,一般就是老婆孩子,在外唯唯诺诺温顺如狗,在家人五人六抖的像爷,最典型的说法是在外面天天做孙子,在家里还不能享受一下了?
这种传导可能是打骂体罚等直接暴力,也可能是冷淡、贴标签等软暴力。因为外人都说他好,家人才真的是有苦说不出。
真正恐怖的事情在后面,这类人无论他有多么憎恶标签,多么标榜自由,实际上他是根本受不了的,孩子可以去读私立,可以去学钢琴,学画画,因为大家都这样做,不做反而奇怪,但如果孩子说我要去当钢琴家当画家,十成十会表现的无比恐惧,因为这种对于“异类”的指指点点,他是受不了的。
做人要慷慨,要有礼貌,要相亲相爱,做事要圆滑,要处好关系,要好好读书,考好学校,不要早恋,找个稳定的工作,好好工作,不要顶撞领导,要娶妻生子,要赚钱养家,小孩要读名校,要学奥数,要出国留学,要考公务员,要生二胎,要换房换车……等等等等,熟悉吗?
一切,都要像别人一样活。
我们都应该经常仔细的想一想,这类人当中,有自己吗?我们做这些事,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遗憾?还是仅仅为了——不被别人说?
如果有,那赶快学会说“关你屁事”吧。
这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对大家都好。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