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因为年过四十体力不足使自己从心理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还是因为从四十岁以后开始从心理上重视身体后才发现体力确实不如以往,言而总之,总而言之,我近几年开始养成了午睡的习惯,中午眯上一小觉哪怕是几分钟,整个下午加晚上都神清气爽。一直认为这是个好习惯,但最近却开始质疑并嫌弃这个习惯了。鉴于工作加研修压力有点大,我想把中午的时间也充分利用上,结果试了几次,事倍功半。只要是中午没小憩,下午会头昏脑涨、眼冒金星,看起来从数量上用于学习的时间延长了,但质量严重下降,还有随之而来的是身体的不适感,初步核算一下,投入产出失衡,这种方式不可取。
因为最近我一直在纠结于午休这个小事情,总想着自己抓抓紧,白天把工作尽早完成,晚上争取少熬夜,所以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试图把这个“坏习惯”改掉,经过了几次尝试效果很不理想。在许又新教授的《心理治疗基础》中有这样一段:“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比条件反射更基本,因为没有神经细胞的单细胞动物也有这种学习行为。可是,很多人忽视了这种学习的重要性……神经症病人的行为储备往往很有限,例如不会社交,至少,不会用不同的方式去与不同的人交往。”我尝试放弃午休习惯这种行为虽然与许又新教授说的尝试错误不是一回事,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我尝试多次效果很不理想后,使我认识到几年的午休习惯,不是想改就改的,所以也就不再尝试了,不再尝试了也就是接受了,接受了以后,心里关于午休的小疙瘩消失了,中午该睡睡,白天该工作工作,晚上该熬夜熬夜,熬不住了该休息休息。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56784/96ee4985062c9b53.jpg)
突然对“先有止,一旦接受了就是改变的开始”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对 “午休”有意见,不断的尝试放弃它,越尝试效果越不理想,打心眼里越是介意它,这种拧巴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一旦放弃尝试,止住了,接受了,情况就有了转机,变得不一样了。这句话是不是基于李老师说的果因思维,就是“果”和“因”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属于人文范畴(其实对果因还不是很懂,暂且先套用着)。
那如果我不停的纠结于放弃午休呢?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受挫败,有可能心理问题就产生了,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不都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的,与现实处境不相符的吗?
网友评论